中华竹鼠的形态特征

如题所述

中华竹鼠的洞道非常复杂,成年者的洞道较幼年者更甚。猎人常根据粪便、足迹和洞的大小以及洞道的复杂程度来判断竹鼠的大小。洞道一般包括土丘与洞口、取食道、窝巢和避难洞。
土丘与洞口:中华竹鼠在挖掘洞道时推出泥土,在地面上形成土丘,土丘之下便是洞口。根据土丘的土是否新鲜可判断洞道内是否有竹鼠。若土丘干燥,或其上落满竹叶或树叶,或长苔藓与其他植物,便可断定洞内无竹鼠。洞道内是否有竹鼠还可通过检查洞口周围有无竹鼠咬断竹子的痕迹来确定,若洞口周围有新鲜的被咬断的竹子痕迹,就可断定有竹鼠存在。
取食道:取食道为竹鼠取食和活动的通道,它啃咬洞道周围的竹根、未出土的竹笋,将竹子拖入洞内咬成小节,然后慢慢啃食。取食道与地表平行,距地表14~25cm。在留坝县解剖了5个洞系:取食道的分支有1~2个,而不像分布于云南的中华竹鼠有4~7个分支。取食道的长度为lOm左右,也不如云南的竹鼠洞道长,云南的中华竹鼠洞道总长可达55m,这可能与环境有关。有竹鼠的取食道内光滑、潮湿,但无积水。
窝巢:窝巢是中华竹鼠的住所,也是产仔育幼的地方。它位于取食道上,较取食道宽、大、高。窝长×宽×高=(34~38)cm ×(20~32)cm×(19~25)cm。内垫有竹节、竹叶、竹小枝以及竹鼠咬成的竹丝等物。无固定的厕所,排粪在距窝10~25cm处。粪便两端钝圆,似药用胶囊状,呈墨绿色,质较硬,大小为:长×直径=(19~25)cm×9mm。
避难洞:避难洞是中华竹鼠逃避敌害的安全洞。挖洞捕捉竹鼠一般都是在避难洞中捕获的。而且人在外挖,竹鼠在内也边堵洞,边向前挖。避难洞长2~5m,有的可达到3m以上,距地面深70~170cm。避难洞的方向是朝向地下的深处。 初次饲养,适宜用驯化的竹鼠为种源。作为种源竹鼠应体壮无病,无外伤。野生竹鼠对当地饲养环境适应很快,繁殖率很高,一只母鼠最多可产仔4~6只,且成活率较高,也可作为种源。
人工饲养时,根据当地植物资源情况和季节不同,可以喂竹鼠甘蔗、竹片、竹根、玉米茎(玉米)、红薯、草根等。为了加速竹鼠的成长速度,也可喂混合饲料。根据竹鼠的生活习性,应采取白天少喂晚上多投食的方法,同时采取青饲料和混合饲料混合喂养。
鼠舍温度要保持相对稳定,冬季为7~10℃,夏季应在27℃以下,超过32℃应采取降温的措施。鼠舍地面要求干燥、无积水,室内相对湿度要保持在50~60%左右。
饲料要分批投喂,少喂勤添,忌喂水。吃不完的饲料要及时清除,同时要注意保持鼠舍的清洁。 竹鼠抗病力强,极少生病。但因饲料、管理、卫生等诸方面原因,可引发以下常见疾病:
便秘:症状竹鼠减食,排粪量少,粪干细小,常伴有高烧,严重时拒食,精神不振,消瘦。治疗可灌服少量的植物油。
腹泻:症状为拉稀,表现头下曲,行动迟缓,严重可导致竹鼠死亡。治疗可用黄胺类药或土霉素,同时注意饮食。
气胀病: 此病常见于幼鼠,症状表现为胃部膨胀,萎靡不振。可用黄胺类药或消化类药。同时促使竹鼠运动,让其自行恢复。
感冒: 气温突然下降或窝室潮湿、体质弱等因素引起,对病鼠可内服阿斯匹林,每次半片,幼鼠内服阿斯匹林四分之一片。
外伤:主要由于互相撕咬所致。对轻伤涂以碘酊;重伤涂碘酊后再撒消炎粉;严重者肌肉注射青霉素10万一20万IU/只,防止感染。
胃肠炎:主要由于饲料不净或某些疾病所致。应采用氯霉素6万~8万I/只或磺胺嘧啶2~3ml/只、早晚各一次肌肉注射,连用3d。
中暑:主要由烈日曝晒,通风不畅,热气熏蒸所致。应将竹鼠移到阴凉处给予扇风,或选用清热解暑药如安乃近等肌注2~4ml。
外寄生虫病:主要由于笼舍与垫草不洁所致。在被毛深处可发现半个米粒大小的褐色的活动鼠虱,应用灭蚤精或杀虫剂涂于患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