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本性中三大非理性怪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人生就像一场加减法,我们无时无刻不再计算着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例如我们能得到衣服和食品,汽车和房屋。同时我们也在出卖着房屋和汽车,并且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出卖我们的时间。

生活真是一场华丽的舞台剧,只要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你就会找到各种有意思的事情。比如一件衣服其实你没有想买的打算,但是你被劝说试一试,试完后你立马就买下了,即使后来你也不穿它。再比如,家门口的超市小白菜2元钱一斤,你非得走路两公里路到集市场上去买1.5一斤的。明明某款产品你并不需要,但是听到打折后你还是忍不住买下来了。

在怪诞行为学中,提到了人类本性中三大非理性怪癖:

你家里的书和衣服堆积如山,你却从来不舍得扔掉,你刚拿起来想丢掉,你立马可能就回忆起以前你是如何看书学习一步步奋斗过来的,你又是如何穿着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在外面和朋友开心聚会。你很迷恋曾经拥有的东西,因为这些是都是见证过你生命的某一精彩时刻。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我们对自己拥有的一切,立即产生依恋。

就像我们明明暂时不需要某商品,但是听到它打折,内心就立马蠢蠢欲动,给自己找个种理由去购买,仿佛不买的话就会亏本。这也是我们总不愿意去卖掉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因为我们一想到这些值钱的东西归别人了,我们就情不自禁的悲伤,我们总是关注失去的甚于得到的。

我们总是过高估计自己所拥有的,想要交易的对方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我们完全一样,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是很困难的。比如你想把你的新房子卖掉,你可能就会考虑到你的房子所处的地段,房子装修等,殊不知买方一进来,可能首先就会关注到水龙头漏水,墙面上有霉斑等问题。由于看待问题角度不一样,产生信息不对称导致对价值判断就会不一样。

之所以存在所有权,是因为我们的的付出与投入, 我们在某件事物上投入的金钱和劳动越多,对它的感情就会越深。 想一想,你第一次买电脑的时候,你自己收集cpu,内存,风扇,显示器,机箱等,然后看着教程一步步组装整机,后来你又装系统,装软件,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月。又或者你买个乐高模型,上千个碎片摆地上,你看着说明书拼装,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自豪感与现实它的难易程度是成正比的,难度越大,感受越强。哈弗大学教授麦克·诺顿把这一现象定义为“宜家效应”。现在产品设计签到打卡功能,游戏设计等级打怪系统等,其实通过努力或者坚持得到的某种不一样的符号会增加产品粘度,一部分体现的就是这种“宜家效应”。

另一种特性就是我们在实际的拥有所有权之前就对某物产生了拥有的感觉。 想象一下,马上就五一放长假了,你很高兴的和一个好朋友约定了一块去爬华山,于是提前一周你就寝食难安,你做长长的攻略买装备。你甚至想好了在旅行过程中写旅行日记,你要在山顶上拍照发朋友圈,你甚至想到朋友们都会点赞评论你的朋友圈,你想着要怎么回复他们,怎么写得旅行日记生动有趣,即使还没出发,但是你的内心有种已经到了华山之顶的感觉。可是出发前一天,你的朋友突然告诉你他有事情不能去了,你瞬间心情降到冰点,虽然嘴上说没事但是内心却十分不满。事情也不能就这样算了呀,酝酿了那么久,于是倔强的你自己一个人去了,即使路途会有些孤单。这种“部分所有权”感,就是导致我们作出不理性选择的原因。

再比如你在网上竞拍一块手表,并且你出价是最高的。当天夜里你再看时候仍然第一,第二夜还是如此。你开始想着这块奢华的表,想象着它已经戴在你的手上,想象它所获得周围人的称赞。然后你在拍卖结束前再次登录网站,这时候有个家伙排在你的前面!有人会拍走“你”的手表!于是你不管计划要出多少钱,都会跟着抬高出价。这种“部分所有权”感,是不是在我们网上拍卖中价格螺旋上升的主要原因,拍卖拖的越久,虚拟所有权对竞拍者的支配就越紧,他们花的钱就会越多。

在产品运营中,或者广告推广中其实我们就可以充分的利用“虚拟所有权”,比如我们在产品运营中让用户免费体验一段时间我们的vip服务,,一旦用户习惯了并且被引诱进了我们设计的“黄金vip”服务中,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拥有了这项服务,他就很难再回到普通用户的的身份了。再比如广告推广中,我们就可以仔细的介绍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很细致的体验感受,对用户进行感官占领,他们的想象力会随着文案描述进行感官体验,就像他已经拥有了一样,这样很大可能他会购买的。

生活中对于这样的营销和诱惑随处可见,对于“所有权依恋症”,并没有有效的方法去避免,因为它已经被编织进我们的生活之中,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一种“非拥有心态”来看待每一桩交易,把自己和感兴趣的事物适当拉开距离,以平和心态看待世间万物,但是做到又谈何容易,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