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药店老字号同仁堂是怎样创办的?

如题所述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的老字号,它的原名叫"同仁堂乐家老铺",创办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该店经营中草药和丸、散、膏、丹等各种中成药,以选料真实,炮制讲究,药味齐全,药效显著而闻名天下。

同仁堂药店的创办人姓乐,原籍浙江宁波府。祖上早在明朝时已经来到了北京城。最初,他只是以摇铃走街串巷行医,兼卖点药维持生活。直到清初,乐家后代乐尊育进了太医院,才开办了"乐家老铺",后改名为"同仁堂",至此,为同仁堂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乐凤鸣将药铺迁至前门大栅栏路南。同仁堂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其作坊位于离大栅栏不远的打磨厂附近。1706年,乐凤鸣在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配方基础上总结前人制药经验,写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该书明确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训条,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前人留下的训条,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才使同仁堂的金字招牌久盛不衰。

同仁堂由于经营有方,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药店已初具规模。同仁堂的更大发展,是在雍正年间从它为清宫御药房供奉开始。雍正元年(1723年),由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独办官药。在此后的188年的时间里(经八代皇帝),都是由同仁堂提供清宫御善药房的用药。

同仁堂最初供奉给御药房的只是一些生药材,但由于同仁堂制作的中成药,配方合理,质量好,疗效高,所以宫内御药房也令同仁堂派人进宫帮助制药。同仁堂为皇宫供奉药品,既为同仁堂提高了社会知名度,也为同仁堂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同仁堂和御药房打交道最大的好处是先取药款,后交货,这样一来同仁堂的经济势力会大大加强,也更具竞争能力。

同仁堂无论是在选料上,还是在制作上,都十分讲究。他们拥有的400多种中成药配方都配方合理,剂量合适,疗效显著。

在进货方面,清代后期,北京有天汇、天成、隆盛、汇丰等四大药行。这四大药行都和同仁堂有业务往来。同仁堂是药行中的大户,四大药行都是尽先由同仁堂选用。大山参、鹿茸等去营口药店采购,麝香就去河南挑选。

同仁堂在制作工艺方面,始终坚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作原则。有些药燥气盛,存放的时间越久,燥气越少,药味就越纯,药效也就越高。如虎骨酒要在缸里存两年再卖;再造丸要密封好,存一年卖。这种做法,不仅积压成本,而且还要多占用设备及库房。但是,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同仁堂坚持这样去做,赢得了购药者的信任。

清朝末期,乐家繁衍为四大支。就是乐孟繁、乐仲繁、乐繁、乐季繁兄弟四人。

同仁堂由这四大支共同管理,规定每支每年从同仁堂领取一万两银子。另外还允许他们在同仁堂寄卖自家所制的丸、散、膏、丹等药品。

当时,同仁堂店中的职工,大多数都是非亲即友,所以职工也分派别。他们在向顾客推销药品时,都争着向进店买药的顾客介绍自己所依附者寄卖的药品。这种方式损害了同仁堂的公共利益,生意场面很是混乱,这对于同仁堂的发展大为不利。

后来,乐家四支家族的代表开会,共同议定,取消寄卖制,允许各支在外边开办店铺,可用"乐家老铺"招牌,但不能用"同仁堂"店名。此后,各支相继在外开办药铺。

民国十年(1921年),乐孟繁支开了乐家老铺"宏仁堂"药店。随后,乐仲繁支开了乐家老铺"宏济堂"药店,乐季繁支开了乐家老铺"达仁堂"药店。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从北京迁至南京,乐孟繁支的乐笃周在南京开设了南京"同仁堂"。这种做法违背了当初制定的"家庭协议",得到了其它三支的一致反对,并为此事大大争吵。

在众人的压力之下,当时北京同仁堂的大掌柜乐信申(乐笃周的哥哥)不得已而辞职,这事才算消停下来。

乐家分支后,乐孟繁支开设了南京同仁堂一个、宏济堂三个、乐仁堂五个、宏仁堂四个;乐仲繁支开设了颐龄堂一个、永仁堂三个、怀仁堂一个、沛仁堂一个;乐叔繁支开设了济仁堂两个、乐舜记一个、宏德堂一个;乐季繁支开设了达仁堂十个、树仁堂一个。这三十多号"乐家老铺"遍及天津、上海、长春、西安、长沙、福州、香港等地。北京同仁堂遍布全国各地,对同仁堂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