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H-19直升机有哪些发展过程?

如题所述

在军用和商用直升机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后,西科斯基公司开始研制新型的可载十人或同等重量货物的直升机,即S-51的后继型号S-55。西科斯基的工程师对老型号的组件进行重新排列,包括将发动机位置前移,重新安置机舱上方驾驶员座舱的位置,新的设计使得乘员舱的容积大大增加了。

而且这种设计使得有效载荷和燃油箱正处于旋翼和传动机构的下方,发动机舱位于机身前部,克服了单旋翼飞机驾驶起来不易稳定的缺点,因而受到了驾驶者的欢迎。

S-55于1949年11月下线,是世界上第一种专用运输直升机。在其服役的早期,它的海军型号为HO4S,而陆战队的型号为HRS-1、HRS-2、HRS-3,其中海军的飞机在1962年重新设计后更名为UH-19,陆战队也把这一型直升机的型号统一为H-19。

1949年,美国空军订购了五架YH-19原型机用于评估和试飞。在当时,喷气战斗机轰炸机和高速搜救飞机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而H-19的出现还是是人们眼前一亮——蚌壳式的前舱门、机舱后面三角形的流线部分、在尾旋翼下方下反的小翼、平滑的丰满的机身。在俄亥俄州代顿的试飞工作结束后,朝鲜战争爆发后,H-19开始广泛装备部队。

H-19是用于取代H-5型直升机的,显然无论是从体积还是功率,它都比它的前辈更上一层楼。而且H-19也拥有更大的航程,更平稳的起落架设计,更容易控制操作,以及它独特的一项优势——H-19的机身重量只占飞机全重的17%,得益于镁制的蒙皮和铸件。这一项指标是当时所有现役飞行器中最低的。

1951年3月,H-19来到朝鲜进行耐用型测试,其间它的性能全面超越H-5。一架H-19以及它的机组在朝鲜进行空中撤离任务的测试,在为期5个月的测试中,H-19进行了战术控制任务、飞行员营救、战地救护、前线物资运输以及执行秘密行动的一系列测试。

这架直升机还参与了深入敌后运输一架坠毁的MiG-15的部分残骸的任务。测试的结论是令人鼓舞的:H-19由于其宽大的机舱,和较远的航程,以及在山地的优良机动性和在恶劣气象条件下的起降能力,非常适合用于人员营救和人员后撤。但是,由于其在低海拔飞行时机身颤动非常厉害,试飞员得出该型机不适合用于战术控制任务。

在朝鲜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量产的H-19参与了许多物资和人员的运输行动,在停战之后,还执行了交换战俘的行动。总之,H-19在朝鲜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因此空军和海军都打算在其基本型上加以改进。

UH-19同样使用三叶主旋翼,全金属双叶尾旋翼。从A型到C型都使用单台普拉特惠特尼550马力的R-1340-57引擎,D型改用700马力的寇蒂斯怀特R-1300-3D引擎。

海军陆战队的“契卡索人”被称为HRS-1,51年开始投入朝鲜战场,共生产59架,52年,68架升级的HRS-2型被运到朝鲜。在朝鲜战争结束的前后,HRS-3也来到了陆战队,不过仅仅在停战时期执行了一些任务,没有执行战斗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陆战队使用这些HRS进行从航母上发起空中突击的演练,即直升机搭载士兵和装备,分批从航母上起飞,直达攻击地域卸载人员和装备,达成行动的突然性。诸如此类的演习,催生了专用的直升机突击航母。

56年,西蒂斯湾号(CVE90)护航航母被改装成突击直升机航空母舰CVHA1。HRS注定要在军舰上度过他们最后的军旅生涯。1957年,伴随着新的突击直升机母舰的下水和专用两栖攻击舰LPH设计的开始,HRS逐步从陆战队淘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