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如题所述

孟子是一位著名政治活动家,为了传播儒家学说,推行他的“仁义”纲领,他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跑遍了邹、滕、魏、齐、宋、鲁等国。到了晚年,他就归隐故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将自己的主张系统地著述。流传至今的《孟子》七篇既是一部儒家经典,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它在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着较高的地位。

《周易·坤》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论语·公冶长》)孟子则进一步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由此可见,孟子主张人的一生一方面要身任天下,广有作为;另一方面又要修身养性,自善其身,从而在人生功名上和心性修养上都取得圆满。孟子认为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人。一个人能有好的修养,才能齐家;只有家齐,才能治国;只有国治,天下才能太平。孟子这些有关修身处世之道的论述,几千年来潜移默化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中,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处世态度。

先秦儒家十分重视高于生命的仁义道德。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也讲“舍身而取义”。这并不是说他们就不重视生命,而是把道德修养与养生结合在一起,强调道德修养具有实际意义上的养生功能。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勉励人君要诚心向善,以行动来表现善,假使只是在口头上谈善,没有事实证明,不能使人相信,从而心悦诚服;如果能把善见诸行动,以实惠施诸他人,则天下所有的人都会信服他。

孟子认为要端正别人的言行和德行,就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言行和德性;如果不端正自己,那么就无法端正别人,甚至包括自己身边的亲人,更不用说去匡正整个天下了。要做真正的君子,就要先正己,方可再正他人。而正己要做到当自己的言行引起别人有意见时就应首先反问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是否想错了什么;当自己的言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就应首先反问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是否想错了什么,不断反躬自问而力争使自己诚实而无过错。

孟子认为君子之所以和众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能省察自己的心,省察自己是否以仁待人、以礼律己。有仁道的人就能爱护人,有礼法的人就能敬重人;能够爱护人的人,别人也常常爱护他;能够敬重人的人,别人也常常敬重他。假定有个人在这里,以强横不讲礼的态度对待自己,君子必须先行自问有无不仁、无礼与不忠的地方:我爱人,别人却不亲近我,如此我就应反省自己良心上爱人的工夫,是否不及;我管束别人,别人却不受我的管束,我就该反省自己用智的地方,是否不周到;我用礼貌去对待别人,别人却不用礼貌回答我,我就该反省自己的礼貌,是否不恭敬。大凡做的事,得不到良好反应时,绝不可鲁莽地责备他人,而必须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错误。

孟子教人对于义理,应切实审辨,不要犯太过和不及之弊。有时表面看来似乎可取,后来仔细考虑后觉得不能取,因为取了,违背廉德。有时表面看来似乎可以给予人,后来仔细考虑后觉得绝不能予,因为给予了,有伤惠德。有时表面看来可以死节,经考虑后又觉得绝不能死,因为死了有伤勇德。可见天下事理,生死取与舍之间,必求合乎中道。孟子认为做人必须讲求道理,如果只知道吃得饱,穿得暖,生活得安适,没有教训加以约束,那就和禽兽的行为相近了。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孟子认为朋友中小人多,虽欲为君子,不可得也;朋友中君子多,虽欲不为君子,不可得也。所以要能亲君子远小人,与人为善,才能进德修业,日就有功。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做磨炼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唯有寡欲,始能安贫乐道,持守本心不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篇》)这才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相对于孔子的“君子”学说,孟子给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增添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概念——大丈夫。他认为一怒而天下惧并非真正的大丈夫,蛮勇斗狠、奸诈残忍、蝇营狗苟、见利忘义之徒更难望大丈夫项背。真正的大丈夫是光明磊落的人,是意志坚定的人,是富有仁德的人,是胸怀宽广的人。大丈夫人格的获得,孟子有一秘诀:善养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这是一种崇高刚强的正气,一种不可势压利诱的骨气,一种超迈雄放的豪气,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一种宏毅坚定的志气。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孟子有些英气。”近人林语堂说:“我们读孟子,可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正人先正己,正己则要反躬自问、反身而诚和养浩然之气,甚至是清心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孟子这种修身养性、自善其身的人生精神,是孟子自承先贤、身任天下之人生精神的重要补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