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为什么会有没用的感觉?

如题所述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代社会,历史就像一个没落的学科,越来越不受重视。当工业生产规模化,制造业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口号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技能成了生存之道,历史似乎可有可无。

也随之互联网浪潮一波波的席卷,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时代所带来的危机感,从早期的门户网站到BAT、如今的AT,互联网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基础设施。然后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这些热词被时代所创造,我们处在一个随时可能被淘汰、面临失业的时代。历史还有它的作用吗?

再来说历史教育,他有多悠久、学历史有用么?

近代以前,还没有出现现代学科,不论中西方,培养各种领袖最重要的教育就是历史学,你可能会说这个社会不需要领袖,我也不可能成为领袖,但是我们至少要成为自己的领袖。古代人重视历史是因为历史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历史并非只是丰富人的人文素养、陶冶人文情怀,如果只是这些的话,历史只会是一个艺术品。

历史的实用性是什么呢?太史公说:“稽其兴、坏、成、败之理”。彻底的分析归纳古人:他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会失败?一个时代为什么会兴盛,为什么会衰败?这样历史才是有用的学问,才会为我们所用。

我们为什么会有历史学没用的感觉,是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关的,教育是顺应时代的,工业革命以后的人工需要,强调的是生产效率,培养的是专业的工匠,如果需要的是工匠的话历史就可有可无,所以历史就演变成了短期的、大量的灌输式教育,而非思辨式教育,结果就是大量的青年对历史学失去兴趣,也不知道历史的作用何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这是历史没有读透的表现。

许多人只是把历史当成故事书来看:只在意情节的精彩程度,只想看英雄人物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可真正的历史并不止这些。

一、历史背后隐藏着相似的规律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为了匡扶社稷,刘备四处寻觅人才。后来听说了诸葛亮是位高人,不惜三顾茅庐,在一破旧的茅草屋里,诸葛亮跟他畅聊了未来,该聊天记录被陈寿写成了千古名篇《隆中对》。

《隆中对》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发展规划书,把现在、未来三分天下以及该如何发展,都清晰地描绘了出来。看到此时,许多人会叹服诸葛亮料事如神,堪称神人。聪明智慧是一定,不过神人就未必是真的,否则蜀国的下场也不会这么惨。

很可能诸葛亮只是发现了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类似掌握数学公式,只需知道几个数字,就能推断出准确的结果。要想读透历史,就要想办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

二、明白事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读历史读的还是人生经历,读出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人一朝成名天下知,有人屋漏偏逢连夜雨,你方唱罢,他又登了场。

以明朝的蓝玉为例,他才能了得,纵横沙漠,平复了朱元璋、常遇春、徐达等人都无法解决的外患。可他又是个刚愎自用,十分自负的人。立了大功后,不把皇帝朱元璋放在眼里,还掺和了设立太子的阴谋,结果白白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