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牛人不用读书?

如题所述

一直以来,读书都是一项逼格很高的行为。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是极端例子。

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读一些纸质书,大部头,和专业无关的书,更显得有情怀。

但纵观古今,有一些很有成就的人,并不热衷读书,照样成就了一番伟业。

比如刘备,据说“为人不太好读书”,只是好结交各方豪杰,还四处拜师,最有名的老师是剿灭黄巾军的大将卢植。还有个同学公孙瓒,也是一方诸侯。

创业初期,刘备一穷二白,投奔到公孙瓒处,还顺便把公孙瓒的赵子龙给拐走了。从此多了个得力干将。

可见刘备虽不读书,但一直在经营自己的圈子,同学圈,朋友圈,即使落魄之极时,还赖在这个高端圈子里不走。最终找到机会,赶走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建立了自己的事业。

正应了那句话,“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

明太祖朱元璋,本来是个吃不饱饭的和尚,趁着元末天下大乱,带着自己的一帮穷哥们,也造反成功了。

他本人,估计也就识一些常用字,别说读书了。但看他写的诗:

《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明月。

前两句很俗,像大老粗写的,但后两句就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胸襟,气概一览无余,豪气干云。

大老粗也能写诗,靠的不是读书,是胸中自带的一股英雄气。

上海青帮首领杜月笙,小流氓出身,靠着精明能干,心狠手辣,很快混了上去。成为“三百年帮会第一人”,黑白道通吃。

网上曾流传过一篇文章,说是杜月笙的混社会经验,开头第一句就是:“不抽烟不喝酒的男人,不可深交。”相信很多人看过。

不管这些经典的话是不是杜月笙说的,但他能在上海滩混的风生水起,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很明显,他的这些成就是混社会混出来的,这些经验是摸爬滚打换来的,因为确实没听过他读什么书。

举以上几个例子,只是想说明不读书的人可以牛到什么程度,其实在历史长河中,找一些不喜欢读书的成功人士,还是非常容易的。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为什么这么牛?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牛人之所以是牛人,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很牛,有时候和读书真的无关。

苏东坡说,“书到今生读已迟”。有人娘胎里自带书,不用怎么学,就明白很多道理。有人非要吃过亏才能记得这些道理,吃一次不行,总要吃个三四次才可以。

一个人的成就,和他的天赋,性情,心态意志,运气,甚至身体状况关系很大。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太多,思想容易被书本局限,走火入魔,陷入迂腐。

我们活着,无非是想弄明白一些道理,办成一些事情。明白道理的途径,读书可以,办事也可以,向别人学习也可以。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说了这么多,貌似我很反对读书,很讨厌读书,如果你这么认为,那就证明这篇文章的观点已经对你有影响了。

实际上,我上大学时,最后悔的一件事,不是没有谈恋爱,而是没有趁着那四年最清闲的时间,好好的读书。

当然,我这里的读书,不是专业课的书,而是闲书,杂书,我感兴趣的书,文史类的居多。

如果能充分的读四年,那么我的写作水平,思想境界,肯定和现在不是一个档次的。

普通人没有牛人那些天纵英豪,没有那种从社会中迅速吸收营养的能力,那么从哪里获得长进呢?

我认为,书本还是最快的途径。

最聪明的人,都把他们最宝贵的经验浓缩到了书里边。当然,无病呻吟的除外,情绪垃圾桶除外。

如果论知识浓度,一件事里蕴含的知识浓度和一本书的知识浓度,肯定不是一个量级的。

就像刚出生的孩子,一般都喂牛奶,喂母乳。你说,我非要喂米粥,喂稀饭,可以吗?当然可以,也饿不死。

唯一的区别是,母乳和牛奶的营养成分,可能更全一些,米粥和稀饭,营养比例更低一些。

书本,就像是母乳和牛奶,比其他途径更容易吸收到营养。

当然,先天不一样,吸收也不一样。有些孩子就是不喝牛奶,有些母亲乳汁不够,有些孩子死活不吃辅食,但都不影响他们的成长。

长大后谁长得高,长得壮,还真说不好。

至于哪吒那种,啥都不吃,见风就长的,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最后,用几句我认为很有道理的话作为结尾: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PS:长按一下,关注公众号。我是武军,我为自己代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