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氯苯(p-chlorobenzene)有人知道它的性质吗?

主要的用途是什么?

中文名称: 氯苯
英文名称: chlorobenzene
中文名称2: 一氯代苯
英文名称2: monochlorobenzene
CAS No.: 108-90-7
分子式: C6H5Cl
分子量: 112.56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纯品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具有不愉快的苦杏仁味。
熔点(℃): -45.2
沸点(℃): 132.2
相对密度(水=1): 1.1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3.9
饱和蒸气压(kPa): 1.33(20℃)
临界温度(℃): 359.2
临界压力(MPa): 4.52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2.84
闪点(℃): 28
引燃温度(℃): 590
爆炸上限%(V/V): 9.6
爆炸下限%(V/V): 1.3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二硫化碳、苯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 作为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
健康危害: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和麻醉作用;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急性中毒:接触高浓度可引起麻醉症状,甚至昏迷。脱离现场,积极救治后,可较快恢复,但数日内仍有头痛、头晕、无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液体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但反复接触,则起红斑或有轻度表浅性坏死。慢性中毒:常有眼痛、流泪、结膜充血;早期有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重者引起中毒性肝炎,个别可发生肾脏损害。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由于其密度较水为重,且不溶于水,因此是重非水相液体(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s,DNAPLs)中的一种,并对地下水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具刺激性。
危险特性: 易燃,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与过氯酸银、二甲亚砜反应剧烈。
氯苯 - 生产方法生产方法有直接氯化法和氧氯化法。
直接氯化法
用苯直接氯化制氯苯的方法,是英国于1909年首先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并一直沿用至今。反应式为:
<IMG src="http://a1.att.hoodong.com/16/09/01300000171244121164091146180.gif">
有气相法和液相法两种。①气相法,反应温度400~500℃,成本高于液相法,故已被淘汰。②液相法,通常用三氯化铁催化,但在生成氯苯的同时,还伴有多氯苯生成。其相对速度常数如下:
<IMG title=氯苯 alt=氯苯 hspace=0 src="http://a2.att.hoodong.com/85/09/01300000171244121164097023771_s.gif" align=right border=0>
从以上的相对速度常数可知,如能在反应过程中维持苯有较高的浓度,而使氯苯的浓度较低,则可控制多氯苯的生成。为此可采用多釜串联或接近活塞流的管式反应器连续操作。氯化是放热反应,可用载热体移出反应热。但更好的方法是使反应在液体的沸点下进行。此时,一部分过量的苯和少量氯苯气化,带走大量热量,可使反应器的生产能力增加。反应产物中含有氯化氢,在蒸馏前要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
氧氯化法
由德国拉西公司于1932年开发成功。其反应式为:
<IMG title=氯苯 alt=氯苯 hspace=0 src="http://a3.att.hoodong.com/83/09/01300000171244121164098978983.gif" align=right border=0>
反应是在275℃和常压下于气相中进行的,催化剂为铜-氧化铝。为了抑制多氯苯的生成,所用的苯需大大过量。尽管如此,还会生成5%~8%的二氯苯,而氯化氢被全部用完。
本法主要是在拉西法制苯酚过程中应用,由于拉西法制苯酚已被淘汰,此法也已不再采用。
编辑本段 回目录 氯苯 - 应急处置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物。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以上来自百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