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了翻译作为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之桥的翻译高潮,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

如题所述

  中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经历了五次大高潮,即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和七十年代至今翻译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的时期.
  
  1.两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中国
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指的是: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 徐光启 李之藻和王征 薛凤祚
  3.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 林纾和 严复
五四运动至建国前时期,我国的翻译活动为马列主义和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马列主义经典《共产党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陈望道译),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李达译),世界文学名著《莎士比亚剧本》(梁实秋译)和苏联文学作品《死魂灵》、《毁灭》(鲁迅译)
  4. 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 孙致礼
  5.七十年代至今翻译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的时期 这一时期人物太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5

中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经历了五次大高潮,即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和七十年代至今翻译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的时期.

1、两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

1) 鸠摩罗什(344-413):东晋后秦高僧,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有人评论说,鸠摩罗什的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说明在译文中仍然可见原作之神情.鸠摩罗什的译文为我国的文学翻译奠定了基础.


2) 真谛:南北朝时,印度佛教学者真谛应梁武王之聘来到中国,译经达49部,其中《摄大乘论》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甚大.


3) 玄奘(602-664):唐高僧,俗称唐僧.贞观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经,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唐代之后,译经在中国虽不曾中断,但规模均无法与唐代的盛况相比.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

明代万历年间,徐光启与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标志着中国译著的方向性转变.以崇祯皇帝为代表的朝廷主要是出于修历的目的,对翻译西方历算书籍感兴趣.1629年朝廷设立了历局,组织传教士与我国历算知晓人士系统编译数学和天文书籍.徐光启、李之藻和王征等有识之士,一方面自身喜爱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力图以科学技术改变我国的经济状况.他们除了奉旨参与历局译书之外,还翻译了西方几何、测量、算学、农业、水利、机械及哲学等有关书籍.

3.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

严复(1853-1921),字又陵,是中国历史上的翻译大家.从光绪24年戊戌变法失败到宣统三年,严复潜心译书,译作多为西方政治和经济学说,显然有向国人介绍西方进步思想之意.所以,严复又被称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的译著主要有《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法意》(L’esprit des Lois)、《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群学肄言》(Study of Sociology)和《群已权界论》(On Liberty).严复提出的“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翻译标准,流传至今近百年仍为许多译者所推崇,可见其生命力之强.  

五四运动至建国前时期,我国的翻译活动为马列主义和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马列主义经典《共产党宣言》(Communist Manifesto)(陈望道译),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李达译),世界文学名著《莎士比亚剧本》(梁实秋译)和苏联文学作品《死魂灵》、《毁灭》(鲁迅译).

4. 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翻译事业的成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我们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毛泽东选集》.我们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翻译水平大大提高,对翻译的标准也达成了共识.我们把外国的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也把中国的国情和发展情况介绍到国外.

从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屈指算来17年,实际上真正繁荣的也就是五十年代.那十年的翻译工作,重点放在译介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上,所译作品的数量远远比不上今天.但由于组织得力,狠抓了计划译书和提高翻译质量两个环节,因而译文质量普遍较高,涌现出一大批名著名译.(孙致礼,1999,2)


5.七十年代至今翻译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的时期

从七十年代开始至今仍然方兴未艾的这一次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范围、质量水平还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大大超过了五十年代.我国的翻译队伍已不是那时候的数以千计,而是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数十万人的大军.他们所投身的翻译领域已不是文学艺术的“一花独放”,而是社科、科技、军事、外交、贸易、法律、文教、卫生等领域“全面开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首屈一指.这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同时也就是翻译爆炸.

扩展资料: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1.杨绛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1] 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2、林纾(shū)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3、梁实秋

梁实秋 ,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第2个回答  2019-10-15

共四次: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从鸦片战争到清朝末年的西学翻译、改革开放至今的现代翻译。

一、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

1、这时期佛经的翻译占大多数。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翻译经书开始,到魏晋南北朝得以发展,唐朝达到鼎盛,北宋时期逐渐削弱,元代后期近乎消失。在此期间,主要是两部分人进行佛经翻译活动,一是从西方来到中国的僧人,二是从中国到西方求法的中国僧人。

2、代表人物: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1、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适应各民族的宗教生活和习惯,设立回司天监,编制回回历书,“蒙古译语”的编撰和《元秘史》的翻译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明代设立四夷馆作为当时的外事翻译机构。到了明末清初时期,耶稣会士来中国与当时的士大夫进行翻译活动。

2、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

三、从鸦片战争到清朝末年的西学翻译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 1840 年到 1918 年“五四”运动前的七十余年期间,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有很多外国人,也有中国人,他们有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有一般的笔译人员。这一时期是文坛和译坛上明星叠出的时代,也是我国译学理论取得较大进步的时代。

2、代表人物:林纾、鲁迅、瞿秋白、茅盾、郭沫若、钱钟书、傅雷、陈西滢、林语堂、朱生豪、艾思奇、贺麟、陈康、朱光潜、金岳霖等。

四、改革开放至今的现代翻译

1、我国翻译理论现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蓬勃推进,方兴未艾。我国译界学人对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处理、翻译文化以及文化翻译等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大大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角,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翻译理论飞跃发展的30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热气腾腾的景象。

2、代表人物:黄龙、刘宓庆、翁显良、谭载喜、许均、廖七一、郭建、赵艳彦春、曹明伦等。

玄奘译经图

扩展资料:

1、《20世纪中国翻译史》计六十余万字,作者方华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的一部叙述我国二十世纪翻译历程的史书。全书共分为三部分:清末民初时期的翻译活动;民国时期的翻译活动;建国后的翻译活动。

2、《中国翻译简史》是2004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一部图书,作者是马祖毅。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翻译历史的专著,伤叙述了自周朝到“五四”时期为止的翻译活动。全书旁征博引,史料翔实,论证严谨,重点阐述了我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

3、《翻译史研究》是2011年6月1日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宏志 。《翻译史研究》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的学术论文集,以“翻译史研究”为专题.收录了众多学者在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第3个回答  2019-10-15

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和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

1、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代表人物:玄奘、晋代道安、苻秦的鸠摩罗什。

从两汉至唐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道糅合。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入传,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天文、算术乃至语言在我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还是以传播宗教为主。

2、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

那时由于对外交通的需要,创立了四夷馆,培训翻译人才。明代末期,西学东渐,翻译工作更活跃起来。但此时翻译的方向已完全改变,不再是印度的佛经,而是欧洲的天文、几何、医学等方面的典籍,中国翻译史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代表人物:鲁迅、严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有识之士痛感学习西方之必要,翻译活动又逐渐兴起,在中国翻译史上形成又一个新阶段。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

扩展资料:

由于时代不同,严复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许多年来,这三个字始终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其原因在于:作为翻译标准,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三者之中,“信”和“达”更为重要,而“信”与“达”二者之中,“信”尤为重要。

因此,有些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这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但是旧瓶装新酒,一些人已赋予这三个字新的内容和要求。例如,他们认为“雅”已不再是严复所指的“尔雅”和“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而是指“保存原作的风格”问题。但总而言之,严复对我国翻译事业是有很大贡献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翻译

第4个回答  2019-12-10
初始的翻译官,需要学习两国语言,然后才是翻译,这种情况下,较难出现翻译的文化障碍,而随着时代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翻译结果对照去学习异国文化,这当中因为翻译词典的水平不同,可能出现不同层次的翻译偏差,个人推荐学习英语的话,使用牛津词典,出版社留意对照,应为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以下学习佛经内容:
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善不可不行。——佛 乾隆大藏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