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母亲去世要说什么?

如题所述

由于时代的发展,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都是白话文,也就是古代俗称的口水话。渐渐的,我们没有了古代诗人那般闲情雅致,为了使我们的文化能够长久传承,我们还是要了解古代文化。古代人对母亲去世对母亲的委婉称谓就有很多种。


一、普通百姓的叫法


在汉代以前,人们称生身长辈为父、母,或者叫作考、妣。而其中的妣就是母亲的意思。妣即可指母亲健在或者已经亡故,古文中的“先”一字的意思:时间在前的、次序在前的、先前的之意。所以逝去的母亲可以叫作先妣和先母。由于古代对于母亲多用慈来形容母亲的伟大。所以还可以用先慈来形容已故的母亲。不过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叫法,例如丁忧、丁母忧。


二、皇亲国戚的叫法


一般只能说是先皇后、先太后之类的,也只会在这些名称上加上“先”字。以表尊重,和普通百姓的叫法并无太大差异。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称呼。对于在世母亲的叫法更是多。都表达了对母亲的尊重。也就体现了古代人,百善孝为先中的“孝”。在世母亲的叫法会分得比较细,例如别人询问自家老母亲时称家母、家慈等等,对提及别人时称作令堂、令慈、令母等等。都是很好记忆的。

这些词在现代有时候还会用到,表示自己的教养以及表达对对方母亲的尊敬。尊敬别人也就是尊敬自己。如果登门拜访,用到这些词,定当会对自身形象有一定的提升。切记不要把“先”、“令”以及“家”这三个字进行区分,避免弄错尴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长幼尊卑从古代便深深地印刻在民族的骨子里。尤其是对于有生养之恩的父母,古人格外的强调要敬爱父母。当父母去世时,不能直接撑称死,而是有委婉的称呼。父亲去世时被称为“外艰”,母亲去世时称为“内艰”。

“外艰”指的是父亲去世或者是祖父去世。出现在唐代杨炯的“公少丁外艰,州党称其孝”中。古代是以父系氏族为主要社会关系的。古人强调在家里面妻子要听从丈夫的,儿子要听从父亲的,因此在家里父亲作为一家之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古代父亲去世后,即使是母亲抚养孩子,孩子也被称为孤儿。所以父亲对于一个家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父亲去世了,那么孩子接下来的一生多半会过得非常坎坷艰苦。因此父亲去世,也被称为“外艰”。

古代父母去世之后,孩子需要为父母守丧三年。并且这期间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喜事。一些担任官职的人甚至要离职回乡,这被称为“丁优”。如果父母去世却没有向皇帝上奏表明要回乡为父母守丧的话便会被视为不孝之人,古代将孝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孝顺父母,忠于君主才是当时的道德典范。

除了父母去世有别称之外还有许多关于去世的称谓, 皇帝去世被称为“驾崩,大行”。还没有成年便去世的被称为“夭折,夭逝,殇”。父母亲去世也被称为“见背,弃养”。高龄去世被称为“登仙,正寝”。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种称呼都代表着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作为文明礼仪之邦,我国古代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远超其他国家,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关于孝的礼仪文化。

第2个回答  2020-02-15
丧妣,在古代考妣用来代表父母,古人对死都有避讳,所以用丧妣来形容失去母亲,还有椿萱并茂是形容父母均健在。
第3个回答  2020-02-16

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 ,已故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 “如丧考妣”.

第4个回答  2020-02-16
古代人对母亲去世称之为“外艰”。至于父亲去世,则称为“内艰”。一个艰字,正是流露着心痛与不舍,实在是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