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金属矿床

如题所述

湖南内生金属矿床特别是钨、锡、钼、铋、铜、铅、锌、金、银、锑、汞、稀有、稀土等的成矿作用,自湘东南—湘西北有明显的区域性变化趋势,表现出有规律的成矿分带(史明魁,1993)。这种分带,不仅在成矿温度、元素组合方面,还表现在矿床类型、成矿机制乃至赋矿层位的变化上。这种现象是与湖南地区主要构造特征的总体规律相一致的。

钨、 锡、 钼、 铋矿产 钨与锡、 钼和铋或其中的任何1~2个矿种共生时,多分布在湘东南、湘南地区,它们主要受加里东期北西向构造和一些东西向构造的复合控制,如柿竹园钨锡钼铋多金属矿,在构造上主要受桂阳—郴州东西向凹陷带、桃江—宜章南北向凹陷带以及炎陵(酃县)—宜章褶断带或宁冈—郴州断裂带复合控制,该矿田处于中、上泥盆统组成的复向斜的扬起部位、千里山燕山期花岗岩之南端。区内断裂、岩脉十分发育,并且有多期次活动、相互错切的特点(刘义茂等,1997)。就全省而言,钨矿大部分分布在雪峰山断褶地带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并主要赋存于各构造体系的复合交叉点附近,背斜倾伏端岩体被早期断裂切割的一侧等有利的地段。

铜、 铅、 锌矿产 湖南地区热液型铜矿多以接触交代型矿床为主,且集中分布在湘南地区晚古生代凹陷带中,并产于燕山期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类与泥盆系、石炭系碳酸盐岩类接触带的附近的特定部位,严格受南北向构造带和南北向再褶皱、北西向隆起所控制。矿体形态较复杂,矿种组合多样,有用组分丰富,常常可构成多金属矿床。如在大义山岩体的西北侧以硼为主,伴生有铜钨锡铋;在东南则以铜锡锌砷为主。在骑田岭岩体北侧以钨为主,伴生钼铜;南西侧则以锡为主,伴生铜(杨明桂,1995)。

热液型铅锌矿床则主要分布在湘东北、湘南地区。在湘南地区,热液型铅锌矿产主要产于燕山期花岗岩类岩石以及与中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大塘组、中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接触带附近,且大部分受湘南晚古生代凹陷所局限,严格受桃江—临武南北向凹陷带和一些北北东向和东西向构造的复合控制,具有规模大,品位高,伴生有用组分复杂,矿体集中等特点。如桂阳黄沙坪铅锌矿矿区,由石炭统组成倒转复背斜,轴部为下石炭统大塘阶石蹬子段、测水段,并被呈北北东向的燕山期石英斑岩所侵入,轴向近南北,轴面倾向东,轴面倾角较平缓,两侧及其翼部被多条断裂切截,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破碎带或其一侧、石英斑岩周围、层间破碎带等有利地段(史明魁,1993)。在湘东北地区,热液型铅锌矿床则主要分布在前泥盆系隆起区中,含矿围岩多为前泥盆系浅变质硅酸盐类岩层(以冷家溪群最为重要),矿体主要赋存于各断裂交会处的破碎带中。

锑、 金、 汞矿产 锑矿主要产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交接部位,受北东向和北北东向的断裂、褶皱、穹窿联合控制。如湘中锡矿山锑矿田就是位于一个被断裂破坏了的北东向复背斜中,矿田由老矿山、童家院、物华、飞水岩四个矿床组成,每个矿床赋存于各自相应的背斜之中,共同构成北北东向右行雁列式,可见锑矿体与断裂关系十分密切(林肇风,1987)。据统计,湖南省境内大多数锑矿体均产于断裂及其附近的层间破碎带中,且多呈群产出。

金矿以脉金为主,其次为伴生金。前者主要集中分布在雪峰山联合弧形构造带内(权正钰等,1988)。在全省范围内,可以划分出:湘西金矿带、湘西南金矿带、湘东北金矿带、湘中金矿带(主要指白马山—龙山东西向构造带)四个带,这些矿带内的每一个具体矿床或矿区都与北东向、北北东向、东西向断裂及其层间断裂破碎带密切相关。脉金大部分产于冷家溪群、板溪群组成的隆起带或背斜的轴部,以及与轴向一致的层间裂隙和断裂破碎带中。如漠滨金矿主要受北东向至北东东向构造控制,矿化常富集在层间断裂发育、节理密集的石英主脉等稳定地段,以及在岩层平缓的主构造和沿倾向由陡变缓,沿走向弧形拐弯等部位;伴生金矿主要分布在湘东南和湘西北,其次为湘南和湘中地区,分布零星,规模较小,若以雪峰联合弧形构造为界,往南东至湘中和湘南地区,则伴生金具有含金围岩层位逐步升高,金矿化减弱,硫化物含量增多的特点。

汞矿主要有层控型、裂隙断裂控制型。前者分布在湘西新晃、凤凰一带,系著名的湘黔汞矿带的一部分。矿体主要赋存于区内中寒武统敖溪组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在新晃—狮子坪—保靖水银厂一线,矿带呈北北东向展布,在区域构造上位于保靖—铜仁—玉屏的北东向断裂东侧,具体受花垣—茶田褶断带和花垣—大庸—慈利断裂、新晃—芷江断裂带控制,且汞矿带呈北北东多字型复式背斜带作等距分布,严格受加里东期区域性北东向的同沉积断裂控制,在该断裂带西侧的渔塘寨式的层控型铅锌矿带,其控矿构造、形成机理也与层控型汞矿带属同一模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