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发展演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讨论

如题所述

1)若拉岗日结合带是华力西期构造结合带。

1:100万改则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中把若拉岗日结合带称为大横山-黑熊山缝合带,并认为带内以三叠系若拉岗日群(T2-3R)为主,未见更老地层;带内见较多基性、超基性岩(脉)体,因而他们认为大横山-黑熊山缝合带是印支期造山带。笔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从原划为三叠系若拉岗日群地层中解体出多套岩石地层,结合所发现的化石,将地层单位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结合带内最老有前泥盆纪基底岩块,并以泥盆纪稳定地块沉积组合和代表裂谷环境的石炭系—下二叠统碎屑岩-基性火山岩建造为主体,在结合带内发现了上二叠统不整合于下二叠统之上,区域上也发育这一不整合面,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若拉岗日结合带应是华力西期的构造结合带。

2)若拉岗日结合带在古特提斯洋中只是陆内裂谷,且没有出现洋壳,不存在蛇绿混杂岩。

若拉岗日结合带是金沙江缝合带的西延部分,但它与东段有较大的差异。金沙江缝合带作为古特提斯洋的残留,在东段金沙江、甘孜理塘等地保留有较完整的洋壳残片(蛇绿混杂岩套)和岛弧火山岩建造,但在其西延的若拉岗日结合带,没有见到这些地质体。普遍发育于若拉岗日结合带,产于泥盆纪及石炭纪—下二叠统地层中的基性岩(脉)和少量超基性岩脉是热侵位的产物,它们的侵位时代根据Ar-Ar测年成果,说明是三叠纪侵位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也说明它们不是MORB型基性岩,更多地体现板内裂谷特征,因而这些均质辉长、辉绿岩(脉)及个别单辉橄榄岩脉不是蛇绿混杂岩的组成部分。石炭纪—早二叠世基性火山岩以碱性系列玄武岩为主,少量流纹岩和霏细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图表明它们形成于板内或板内裂谷。同时区域地质调查表明,若拉岗日结合带除长颈湖一处见一小型花岗闪长岩体外,酸性花岗岩类侵入活动极不发育,这与造山带常形成规模宏大的构造岩浆带有着明显差异,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一带并没有形成洋壳消减的碰撞造山带。

从以上这些特征看,拉竹龙-金沙江巨型构造带在东西向上具有明显的构造分段性,构造带所代表的晚古生代“古特提斯洋” 扩张规模总体似剪刀状,从东向西呈收敛趋势,且逐渐减弱。其东段在玉树地区发育有较完整的蛇绿混杂岩组合,表明大陆岩石圈的分裂较强烈,出现了洋壳;向西,古特提斯洋呈收敛的趋势,由陆间裂谷洋盆逐渐转变为陆内裂谷的大地构造环境,蛇绿岩组合逐渐消失,火山岩岩石组合也产生明显的变化,渐变为明显的裂谷型双峰式火山岩组合。

3)若拉岗日结合带有着重要的大地构造意义,但它并不能代表冈瓦纳古陆的北界。

“特提斯洋” 的性质和冈瓦纳古大陆的性质是当前讨论青藏高原岩石圈形成和演化的热门话题之一,由于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以及具有多条缝合带多期次演化的特点,因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因人而异。归纳起来有3种类型的认识:

其一是认为存在特提斯大洋,并且代表冈瓦纳古陆的北界,具体是以某单一缝合带或双缝合带为标志。具代表性的有: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界(任纪舜,1999;袁学诚,1990);以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为界(王鸿祯,1983;刘增乾,1983);以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为界(李才,1987;常承法,1992);以昌宁-双江缝合带及其北的金沙江缝合带为界(黄汲清等,1987)。

其二是认为存在特提斯大洋,但大洋的位置和其所代表的冈瓦纳古陆北界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并在地质演化上表现出一定的时间空间规律性,具有从老到新自北向南迁移的阶段性演化特征(潘裕生等,1990;潘桂棠等,2002)。

其三是认为在印度大陆和亚洲大陆之间不存在广阔深邃的特提斯大洋,晚古生代到中生代只出现过小洋盆、较深的裂陷槽、海湾及陆表海(尹集祥,1998;肖序常等,2001;任纪舜,2004)。这一观点近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如古生物、古地磁、沉积古地理,以及蛇绿岩等方面。图5-16即是根据古生物、古地磁、沉积古地理等方面的资料恢复的早二叠世联合大陆的复原图,在联合大陆的西方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形成一个向东张开的海湾,此海湾内分布着众多小陆块和岛屿,包括塔里木、柴达木、华北、华南、松潘-甘孜、羌塘、拉萨、印支、日本等。这些小陆块之间或与岛屿之间相隔着裂谷、裂陷槽、小洋盆等,没有出现广阔深邃的大洋,所谓的 “古特提斯大洋” 总体来看是由众多复杂的、相互贯通的浅水海盆组成,是一个向东张开的浅水海湾。

通过对若拉岗日一带的地质调查研究可知:若拉岗日结合带作为羌塘地块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间两个相邻地块间的重要构造分界,其构造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物质组成和地质构造演化表明在华力西旋回中,该带是古特提斯洋的西延部分,但仅表现为陆内裂谷盆地;印支运动中叠加了前陆盆地,并作为盆地中大陆坡折的转折点,控制了前陆盆地的构造格局与迁移演化;侏罗纪及以后又相继发生了多期次的陆内俯冲作用,形成重要的地质构造分界线。但从前述的这些地质及演化特征来看,若拉岗日结合带中并不曾出现过广阔深邃的 “古特提斯大洋”,因而不能代表冈瓦纳古陆的北界。证据有以下几条:其一不存在大洋遗迹即蛇绿混杂岩;其二不发育构造岩浆岩带;其三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证实不存在大的板块界限(见前节)。

4)关于任务书中提到西金乌兰湖结合带和乌兰乌拉湖结合带两条结合带穿越工作区的问题。

图5-16 早二叠世联合大陆的重建(据尹集祥等1998年底图修改)

任务书中提出工作区中有西金乌兰湖-金沙江结合带、乌兰乌拉湖结合带穿越工作区,并要求调查研究其组成与演化。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认识,笔者认为在羌塘地块与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间不存在两条结合带,仅存在若拉岗日结合带。但这条结合带由于在形成后,发生陆内俯冲消减、逆冲推覆等构造作用,产生构造叠置、断块重复现象,加之被后期的前陆盆地,山间断陷盆地叠加造成地理上的分割和重复现象,各断块间物质组成和演化历史都是一致的。东邻可可西里湖幅1:25万报告中虽然提到了上述两条结合带的存在,但在论述它们的物质组成与演化历史时则反映了相同性,不存在差异。在调查区内黑熊山一带见若拉岗日结合带被后期的三叠纪前陆盆地断片及中新世断陷盆地分割成南北两部分,正可对应于邻幅提到乌兰乌拉湖结合带和西金乌兰湖结合带,因为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物质组成和演化特征,把它们作为两个不同的结合带是不合适的,因此笔者认为仅有一条华力西期结合带,即若拉岗日结合带,只是由于结合带较宽,表现为构造叠置状态产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