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最终走进了死胡同?

如题所述

洋务运动不触动腐朽的专制制度和颓废的官场风气。

统治阶级阵营中的一些洋务派官僚为应对危局,以“自强”“求富”为主旨发起洋务运动,主要在军事、经济领域推行新政,相继兴办一批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并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使落后保守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新因素。

但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不触动腐朽的专制制度和颓废的官场风气,因而走进了死胡同。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随后,帝国主义国家争相瓜分中国,救亡图存到了危急关头。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最终走进了死胡同的必然性:

1、洋务派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顽固派则坚持“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并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2、作为晚清国家的实际控制人,慈禧太后心里明白要想摆脱眼下的困境,必须要向西方国家学习经验,所以她在国家政策上面就偏向于支持洋务派。

但同时她又不希望洋务派势力过于强大,所以又暗中鼓励顽固派不断地给洋务派扯后腿。因此,清朝的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个折中政策,和沙俄的西化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执行力度上完全不在一个级别。所以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06
当时清朝的朝廷上主要分成了两派势力,一是以奕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二是以李鸿藻、倭仁、徐桐、翁同龢等人为代表的“顽固派”。这两派势力的观点完全格格不入,洋务派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顽固派则坚持“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并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李鸿章在一封写给恭亲王奕欣的信中曾这样评价顽固派官员:“中国士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作为晚清国家的实际控制人,慈禧太后心里明白要想摆脱眼下的困境,必须要向西方国家学习经验,所以她在国家政策上面就偏向于支持洋务派。但同时她又不希望洋务派势力过于强大,所以又暗中鼓励顽固派不断地给洋务派扯后腿。因此,清朝的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个折中政策,和沙俄的西化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执行力度上完全不在一个级别。所以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以北洋水师为例,在军队建成之初,其实力确实稳居亚洲第一。但顽固派官员却一致认为海军就是个赔钱货,不断的投入就是白白烧钱。1891年,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成功说服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严禁北洋水师再添加新的“舰、炮、军火。”无奈之下,李鸿章只能通过在天津的兵工厂,给北洋水师生产劣质的炮弹。而与此同时,日本在海军方面的投入年均高达白银1000万两,是北洋水师年均军费的整整五倍。因此到了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在实力上已经全面超过了北洋水师,所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结果自然也就成了定局。

此外,清朝封建制度的弊端,以及官场风气的败坏,也是导致洋务运动进行不彻底的重要原因。而当清朝统治者最终认识到这种局面的时候,却是为时晚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06
洋务运动是依靠官府兴办近代企业。
但是长期下去,官僚们就把企业办成了衙门。
各种低效率。
企业只能依赖拨款维持,不能自己造血发展
第3个回答  2018-12-06
单从器物方面挽救不了清政府,因为清政府堕落的根基不在器物,要从制度方面根本解决问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