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搜一下关于自相矛盾的写作背景?

如题所述

自相矛盾的时代背景是战国时期的楚国。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释义: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扩展资料:

自相矛盾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zì xiāng máo dùn。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理论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成语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02
自相矛盾的时代背景是战国时期的楚国。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释义: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第2个回答  2022-04-21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第3个回答  2023-05-03
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第4个回答  2021-04-26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吾不陷也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不可同世而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