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是其亲,亦可宗也”,是何意?

如题所述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评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8-15
信,所要遵守的诺言;近,符合;义,《礼记·中庸》:“义者,宜也”,依然是符合于礼;复,实践诺言,朱熹《论语集注》:“复,践言也”,正是此意。“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之意就是: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于义,那么所说的话就能够兑现。我们换一种说法就是:言之和义,始可信矣。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是指恭敬、谨慎的态度符合于礼,就不致遭受到耻辱。“远”在此处是使之远离之意,可理解为避免。“耻”、“辱”二字其实是一个意思,按《说文解字》的说法:耻既是辱,辱既是耻。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因”字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此处的“因”通“姻”,那么“因不失其亲”就是“与之婚姻的都是可亲之人”,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因”字在此应解作“依靠”,“因不失其亲”既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宗”在此处为“宗而主之”的意思。这句话是说:(由于)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可靠了。

麻烦采纳,谢谢!
第2个回答  2019-05-13
译文:

“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第3个回答  2019-10-05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