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是其亲,亦可宗也”,是何意?

“亦可宗也”着句话的主语是谁?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解说:

有子的这段话,是由三小句话构成的,下面就以句为单位进行解说。

“信”,是有信用、不欺骗的意思。
“近”,是接近的意思。
“义”,是适宜的意思。
“言”,即指言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话、所作的承诺。
“复”,本义是反复,这里是指可反复的,也就是可以被验证的。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是讲信用的,而且他的信用是比较适宜于实际情况的,那么他的言行是可以被反复检验的。
在这里需要进一步解说的是,“近”不等于“就是”,也就是说“信近于义”并不是说“信”就等同于“义”。刚才讲了,“义”是适宜的意思,换句话说,“信”可适宜实际情况,也可以不适宜实际情况。
为了便于理解,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以作例证说明。从前有个叫尾生的男人,他和一位女子相恋,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约会,不见不散。可是有一天,尾生提前来到约会地点,就在他等待女子到来的时候,突然河水暴涨。女子见到河水泛滥,阻断交通,于是没有前往赴约。可尾生为了遵守与女子每天见面的约定,始终守在约会地点没有离去,最终溺水而亡。
在上面的故事里,尾生可以说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但他的信用是不适宜的,所以他的“信”是“不近于义”的。那什么叫“近于义”的“信”呢?所谓“近于义”的“信”,就是说这个“信”是比较切实的,不是脱离实际的盲目的“信”。这种“近于义”的“信”有个特点,就是它可以反复,可以被检验。如果一个承诺,它不可以被“复验”的话,那这个承诺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恭”,是恭敬、谦逊的意思。
“远”,是远离的意思。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礼法的节制范围内,恭敬谦逊的待人处事,那他是能够远离耻辱的。换句话说,如果一味恭敬,而不注重礼法,则不能远离耻辱,也就是说还很有可能构成耻辱。
可能有些人就会产生疑问,我待人处事恭敬谦逊,怎么还会自取其辱呢?所谓“恭近于礼”,是指的适时适地的恭敬。如果一个人不分时候、不分场合的一味恭敬,不仅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让对方及周围的人产生反感,甚至觉得这个人在人格或品质上有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像古代礼法中,下级见上级、晚辈见长辈是讲究跪拜礼的。如果你在正常工作中,见到长官而进行礼仪上的跪拜,人家不会对你产生什么看法,反而觉得你这个人很懂的礼数。如果你不分场合的跪拜,比如上级在休息或者上厕所时,你也追上去跪拜,那外人就会觉得此人过于阿谀奉迎、人品低下。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是本段《论语》理解的难点所在。由于对“因”、“亲”、“宗”字义所指的不同解读,导致了对有子这句话的不同理解。
下面先将对“因”、“亲”、“宗”这三个字字义的不同解读分别列出,然后再分别贯穿文义。
“因”,其一:是因循、依照的意思;其二:通“姻”,即指女婿的父母。(而媳妇的父母称“婚”,所以后来连作“婚姻”。)
“亲”,其一:是亲近的意思,其意指前文“近于礼义”;其二:指亲人、可亲之人。
“宗”,其一:是尊崇、归从的意思;其二:指宗族。

那么,将上面三字的不同字义进行排列组合,并且照应有子的前两句话,“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句话,就会产生如下几种理解。
其一:如果一个人在遵循“信”、“恭”的作人准则的同时,不丧失“信”、“恭”所对应适宜的“义”、“礼”的节制标准的话,那么这个人的言行是可以为他人所推崇和效仿的。
其二:如果一个人在遵循“信近于义”、“恭近于礼”的同时,还能够不丧失对可亲之人的关爱的话,那么这个人的言行是可以为他人所推崇和效仿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般人往往在注重自己言行道德规范的时候,容易导致人情的淡漠,从而忽视对周边及亲人的关心。所以,那种既具有很高个人道德修养,又能关爱他人的人,是值得人们特别尊敬和效仿的。
其三:一个人在婚姻之后,不仅能关爱自己的亲人,而且还能顾及非亲属关系的那些可亲之人,对待他们如同对待自己的本宗族的亲人那样。
第一种解说,是把第三句句义作为是对前两句句义的进一步深化总结。第三种解说,则把第三句句义与前两句句义并列起来,即此三句话分别讲了信义、恭礼、姻亲三方面的内容。从指导现代人为人处事,及句义涵盖宽广程度而言,当以第二种解说为上。

大义: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的守信是比较适宜实际情况的,那他的言行是可以被反复检验的。如果一个人的恭敬是比较符合礼法的,那他是可以远离耻辱的。如果一个人在做到前面“信义”、“恭礼”的同时,还能够不丧失对亲人及周边人的关爱,那此人是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25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评析】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