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霸吴善柳的背景写一篇作文800字

如题所述

  钦州二中近日被网友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30多岁的吴善柳今年在该校参加高考,夺取了钦州市理科状元,现被清华大学录取。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曾辗转多所学校参加高考,并几次考上重点大学,但连2011年考上北京大学都没有去读。网友称他是“高考专业户”,并指责这样做会导致另一名考生失去就读名校的机会。
  吴善柳以680分的成绩夺取钦州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极富戏剧性的是,他之前辗转多所学校,至今已参加过多次高考,他的名字每年都出现在相关学校的重点大学录取名单中。钦州“考霸”让人费解,2000年至今,他至少10次参加高考,这是为何?现被清华大学录取,之前北大都不读,他还会放弃吗?
  吴善柳屡次考上重点大学,又屡次放弃绝非将高考当作人生游戏,而是“有心插柳”。可能有两种功利性动机。一是择业上的考量。据称吴善柳第一次参加高考不理想,复读后考上北京交通大学,大学毕业后到柳州参加工作,后来感觉不满意,辞职重新参加高考。
  二是利益上的博弈。安徽一考生考上一回上海交通大学、两回北京大学、两回清华大学,结果都没有去读,该考生单单获得的地方奖励就有80多万元。如果吴善柳在多次高考后都能得到地方奖励,而且奖励的数额远远大于原来工作的收入,那么,他何不将高考优胜获奖当作谋利手段而屡试不爽呢?
  尽管吴善柳的行为中掺杂着功利,但并不影响他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如果吴善柳早就有了“非清华不读”的梦想、如果吴善柳将每年参加高考视作在知识海洋里徜徉、将高考获奖当作个人的最大乐趣,难道这不是一种信仰吗?即便将高考优胜拿到地方奖励作为一种目标,也无可厚非。只要奖励文件上没有规定谁拿了奖金放弃就读大学要将奖金吐出来,吴善柳就照拿不误。
  要错错在当下应试教育的模式上;错在“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上;错在对“高考状元”的盲目崇拜上;错在地方政府对升学率的攀比上;错在“名校效应”的潜移默化上。只要坚守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功利与信仰可成“同桌的你”。因此,没有必要谴责吴善柳浪费了一个名额,“不厚道”,那是制度设计上的问题。
  还有,从网友称其为“范进中举”引出一点担忧。如果吴善柳高考成癖且患上“选择焦虑症”,则属于心理健康上的问题了。不管吴善柳的行为属于何种情形,如此特立独行的“考霸”已超出个人隐私范畴。只有让其晒晒太阳见见光,才能给高考改革乃到整个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鲜活的样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