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中常用的形容词

只要是春联中的即可

牛背飘春曲
鹊舌报福音

人勤春来早
草发牛更肥

布谷迎春叫
牵牛接福来

草绿黄牛卧
松青白鹤栖

丑时春入户
牛岁福临门

春来紫燕舞
节到黄牛忙

将军爱战马
农夫喜黄牛

深恩红赤日
忠实老黄牛

岁首春到户
牛年福满门

欢度新春节
高歌小放牛

黄牛耕绿野
猛虎啸青山

牛耕芳草地
鹊报吉祥年

牛开丰稔景
燕舞艳阳天

牛铃飘翠岭
燕语暖春风

牵牛花报喜
布谷鸟催春

莺舞池边柳
牛耕陌上春

子岁先登富路
丑年再上新阶

白头能做识途马
俯首甘为孺子牛

布谷声中闲人少
牧歌曲里颂春多

川原蝶舞翩翩好
田野牛耕户户忙

耕者有牛皆种地
神州无处不欢歌

户户厌恶大硕鼠
家家喜爱老黄牛

花开江左白雪尽
春到人间黄牛忙

花木逢春枝叶茂
牛羊得草体膘肥

腊梅花放雪将尽
春水温升牛甚忙

年丰人寿家家乐
春到花开处处耕

五岭莺歌又燕舞
九州马叫并牛欢

新春人唱黄牛赞
丰岁诗吟白雪歌

一曲牧歌传牛背
无边柳色绿村头

猪肥牛壮家增福
食足衣丰民自安

碧树红楼相掩映
黄牛骏马共迎春

碧桃无意随春水
黄犊有情鼓绿涛

布谷鸟鸣忙布谷
牵牛花绽喜牵牛

产奶无私甘奉献
充饥有草乐耕耘

春到人间新燕舞
喜盈门第铁牛忙

春归大地黄牛跃
神轾人间紫燕飞

辞旧迎新除硕鼠
富民强国效勤牛

辞鼠修仓迎稻熟
催牛耙地促年丰

翠柳迎春千里绿
黄牛耕地万山金

当年禹甸多铜马
今日春郊遍铁牛

丁年鼠匿辉煌业
丑岁牛奔旖旎春

红梅傲雪千门福
碧野放牛五谷丰

黄牛吃草生新奶
紫燕衔泥筑小巢

黄牛舔犊芳草地
紫燕营巢杏花天

黄土田间牛作画
紫微春苑燕吟诗

茧花绽放漫山绿
牛背飘来一曲歌

金光大道人催马
黄土高坡口吆牛

金牛开出丰收景
喜鹊衔来幸福春

君子闻声心不忍
庖丁善解目无全

可染画牛牛得草
悲鸿放马马扬鞭

老牛力尽丹心在
志士年衰赤胆悬

牧草丛中春色美
放牛曲里笑声甜

牧童牛背春香路
游子马蹄梦醉乡

牛奔马跃行千里
凤舞龙飞上九霄

牛鞭当笔填新句
鸟语作歌报福音

牛耕碧野千畦秀
人值芳龄百事亨

牛耕沃野千畦绿
鹊闹红梅万朵红

牛耕沃野千山笑
雪映红梅小院香

牛郎不厌天河阔
织女但求凡世欢

牛郎弄笛迎春曲
天女散花祝福图

牛主乾坤春浩荡
人逢喜庆气昂扬

人勤一世千川绿
牛奋四蹄万顷黄

人物风流心向党
黄牛勤奋力耕田

三春淑景景无丑
四化励人人效牛

神州无处不放彩
农户有牛喜迎春

鼠报平安归玉宇
牛随吉瑞下天庭

鼠年不做官仓鼠
牛岁甘为孺子牛

鼠年谱就惊天曲
牛岁迎来动地诗

鼠去牛来辞旧岁
龙飞凤舞庆新春

鼠去牛来闻虎啸
民殷国富盼龙飞

鼠去牛来欣大治
龙腾虎跃奋新程

数声柳笛飘牛背
无限春光亮马蹄

数声牧笛传新曲
四野耕犁试早春

铁牛喘月平畴绿
赤帜啸风满地红

铁牛拖出满山宝
茧手挖来遍地金

为民当效黄牛力
报国壮怀赤子心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闻老子再骑牛

写完福字描春字
迎到金牛买铁牛

新春乐咏黄牛颂
小院频传喜鹊歌

新春喜作黄牛颂
旭日高悬致富门

新村喜盼铁牛到
农家笑望春燕飞

有庆年头牛得草
无垠大道马扬蹄

玉鼠回宫传捷报
金牛奋地涌春潮

玉碗生光辉琥珀
金牛焕彩耀星辰

猪肥牛壮家家乐
燕舞莺歌处处春

子去丑来腾锦绣
鼠归牛到竞辉煌

诚心乐作人间事
俯首甘为孺子牛

挺身勇灭官仓鼠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不知索取只知奉献
勿问收获但问耕耘

灭鼠消灾粮丰人寿
养牛致富国裕家康

喜看大地莺歌燕舞
笑迎农家马壮牛欢

腊尽春归山村添喜气
牛肥马壮门户浴春风

鼠去牛来一元欣复始
春明日丽万象喜更新

喜鹊登梅百族迎佳节
金牛献瑞万里笑春风

乐辞鼠岁处处丰收人人乐
歌颂牛年家家富裕户户歌

鼠岁报佳音市场兴旺迎胜利
牛年逢盛世香港回归庆团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07
春联的产生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我国春联史
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我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那么为什么我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到我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因此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欣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同时我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的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春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类的现象。在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 ’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这个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挽联”的事,而“挽联”也属于对联的一种,这就说明无论春联还是其他的对联,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极个别的另类。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动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一位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宾主之间联句对答。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地说:“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前几年我曾到北方去,带去一个上联,竟然没有人对得上来。”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你出了什么句子,竟让对方对不出来?”他的友人就顺口念出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是他们觉得不屑于回答,才表示不会对的!”这位友人不解地问:“那么,下联应该怎么对呢?”纪晓岚脱口而出道: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这位友人听了,不仅寻得了下联,还十分佩服纪晓岚的才智超群。这副“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的对联就做到了平仄相调,达到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合掌”的毛病。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春联典故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春联源于桃符,又称桃符,内容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后蜀主孟和曾亲所书
引用: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2662612.html?si=2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