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章可以刻什么内容?

送给一二十出头爱好文学的小伙子的,最好能把他的名字“浩”藏在其中。刻什么字好呢?据说最好别刻“XX藏”,文学一点的句子或是意义深刻的成语都行吧?

藏书章上通常刻有姓名、字、号、乡里、祖籍、藏书处所、官职、鉴别、授受、告诫、记事、言志等内容。

拓展资料

一、图书收藏者用以标明图书所有权和表达其个性爱好的一种印迹。又称藏书印。中国西汉时期就已出现藏书章。古代藏书家为辨明图书的归属,征信于人,常在自己的藏书上盖上印章。

一方藏书印印钤于书上,既为标记,表明书籍的所有权,同时也往往反映收藏者的人品、气质和意愿等等。藏书印的种类很多,形制不一。

二、藏书章形式

藏书章印面形式范围很广,长方形印面、正方形印面、随形印面、圆形印面的石材都可以刻成藏书章。

三、藏书章文字内容

这里列举一些名人的藏书章:周树人所藏(鲁迅)、藏之大千(张大千)、端居室(书法家邓散木)、秋之白华(瞿秋白、杨之华夫妇)、书生之气不可无(邓拓)、一氓读书(李一氓)、衡芷馆夫妇藏书画(俞平伯)、玄珠六十八岁后所读书(茅盾)、松雪斋图书印(赵孟頫)。普通藏书章格式有以下几种:某某藏书,某某所藏,某某私藏,某某珍藏,某某读过,某某某读,某某某藏……

四、藏书章的篆刻形式

朱白文均可,无固定要求,主要看收藏者的个人喜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藏书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4

章上通常刻有姓名、字、号、乡里、祖籍、藏书处所、官职、鉴别、授受、告诫、记事、言志等内容。

古往今来,大凡喜欢藏书的名人雅士无不爱在自己的藏书上钤上印。印章上除名号之外,往往还留有别的文字,用以反映藏书者的人品和气质,让读者感到妙趣横生,韵味无穷。

最早的藏书印章要追溯到唐代,相传为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写的“贞观”二字连珠印。此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字连珠印、李泌“端居”宝印,李煜“建业文房”之印等也颇有名气。

扩展资料:

印章特色:

现代许多文艺家藏书印章独具特色。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常合用一印钤于书扉页,印文是“秋之白华”,含二人名字在内,构思巧妙,用意深刻。 

茅盾所藏的《庄子集解》上,盖有他的“玄珠68岁后所读书”的藏书印记,颇有深意。 郑振铎对洋装书籍,往往只在封面签个名,线装书才加钤“长乐郑氏藏书之印”。

魏建功替他镌刻了两枚印章,长形者曰“长乐郑氏藏书”,方形者曰“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都是朱文写经体,前一枚每字加框,古风纯然,令人喜爱。

国画大师张大千的藏书印章大都自撰自刻,比较耐人寻味的有“大千掌握”“藏之大千”“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等,爱书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藏书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2-16
一般名家也就用“藏”、“读”之类的字眼。加上自己的名字、别号或其中的字改动成其他有相应含义的语句,或者是书斋的名称,一般是较简短的词组,少部分会用比较长的句子。

较正常的如:“毛氏藏书”(毛泽东)、“衡芷馆夫妇藏书画记”(俞平伯)、“秋之白华”(瞿秋白杨之华夫妇)、“一氓读书”(李一氓)

比较有个性的:“借书不孝”、“窃书非雅贼” “有钱便买,穷了就卖,下雨收好,晴天再晒。”

超长句:“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

其实藏书章的本意即原意就是一个凭证,告诉别人,这本书是我私藏的宝贝,你不许拿不许偷不许借,万一拿了偷了借了得给我好好保管,及时归还不许弄坏,否则我和你没完。后来渐发展成兼顾个性表达意趣的标识了。

你要赠送的话,如果单想用一个“浩”字放进去,我觉得下面的成语可以用,

浩如烟海(浩读烟海)、汪洋浩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2-16
1、有许多知名的藏书家都喜欢在自己的藏书上钤印。最早的藏书印章,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写的“贞观”二字的连珠印。印章上除名号之外,往往还有别的文字,以反映藏书者的人品、气质等,读来意趣盎然。

古往今来,有许多知名的藏书家都喜欢在自己的藏书上钤印。印章上除名号之外,往往还留有别的文字,以反映藏书者的人品、气质和意愿等,读来意趣盎然。

最早的藏书印章,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写的“贞观”二字的连珠印。此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字连珠印,李泌“端居室印”、李煜“建业文书”印,赵匡胤“秘阁图书”等印,均颇有名。

明代“汲古阁”主人毛晋藏书之丰举世闻名,此公有一方55个字的大藏书印,印文为“赵文敏书卷末云,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如何。后人不卖,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若归他屋,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无宁贪旃。”他希望子孙读其藏书,如把书卖掉,将败家声,则禽兽不如。

明代学者施大经有一方藏书章,上镌“施氏获阁藏书,古人以借鬻为不孝,手泽犹存,子孙其宝之”23个字,意在告诫嫡属,“谨守先泽,贫不卖书”。

清代著名藏书家吴骞的钤印,印文云:“寒无衣,饥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此昔人治厥之名言,是拜经楼藏书之雅则。”正因为有如此之精神,吴氏一生专于学问,终成为清代杰出的版本目录学家。

清末刻有《榆园丛书》的许益斋,亦有一方多字的藏书印章:“得之不易失之易,物无尽藏亦此理。但愿得者如我辈,即非我有亦可喜。”

国画大师张大千藏书印章大多自撰自刻,比较受推崇的有“不负古人告后人”、“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等,爱书之情,溢于言表。

毛泽东酷爱读书,解放后在中南海的个人藏书已达数万册。他常用的一方藏书印为“毛氏藏书”。这枚印章是上海篆刻家吴朴堂刻的,毛泽东看了非常满意,后来他所有的藏书均钤着这枚藏书印章。

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常合用一印钤于书面,钤文是:“秋之白华。”含两人名字在内,可见构思巧妙而用意更深。

邓拓的藏书印章也别具格调。他曾刻有一枚“书生之气不可无”的藏书印,形象地表现出自己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治学的学者风度。

2、藏书印,是传世古籍的一道风景,它们或记录了收藏主人展读时的欣喜,或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一部元代书院刻《梦溪笔谈》中,记者看到一方刻有“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的印章。虽然记者并不知道其中的故事,但“携书避难”几个字,便足以令每一位读书人心有戚戚。

而在另一部元刻本《稼轩词集》上,一方绿色小章“书魔”别具一格。这是清代著名藏书家黄丕烈的印章。黄氏一生,惟嗜收藏、校勘及刊刻图书,以“书魔”自称。相传,其父丧期间,家中失火,黄丕烈冒死匍匐于父亲的灵柩之上。大火被扑灭后,其家中藏书无恙,人们都说,这是他孝心感天的结果。读书在于修身明理,这个故事,寄予了人们对读书人的由衷赞许。

“一般来说,藏书章是从下往上依次盖的。与官府收藏印章不同,私家藏书章都不会很大,藏家是用印章记录图书的流传过程,而不是为了张扬自己。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越是珍品,其上的藏书章往往越小,越是盖在最不起眼、最不伤书的地方”,陈红彦说。

藏书,是为着保护,并不意味着独享。此次展出的古籍中,有的是皇家珍藏,也有的是私人藏书家历尽千辛万苦搜求而来最终捐献国家的。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也多次花重金购回了大批珍贵古籍。这些藏品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但是,整体而言,我国古籍保护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目前,全国公藏古籍约有三千万册,但这只是一个约数,具体的‘家底’还没有完全摸清。它们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它们的保存条件如何?很多我们还不知道”,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说,“这次,国家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古籍展,让人们感受祖国璀璨文化的同时,也希望唤起各级政府、各收藏机构乃至全民对古籍保护的意识,支持和参与这项事业”。

3、藏书章自己去刻,想刻什么就刻什么,没有要求,
第4个回答  2009-02-11
我就听过藏书票 还有藏书章
其实我觉得你可以仿照藏书票的形式
刻些艺术图案之类的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欧式风格纹路
加上印章是中国特色 中西合璧嘛
中间单刻那个“浩”字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