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笔划顺序是谁制定的

比如说“山”字,为何要先写中间一竖,再写竖折,而不是先竖折再写中间的一竖,以此类推。。

请问:

汉字的笔划顺序是由何人制定的?有规定一定要按笔划写吗?

因为某日在看字时,想起小学应试教育当中,有关于汉字笔划的试题。现在想来很是奇怪,究竟是何人制定了这些规则?我们有必要按规则而行吗?如果没有规则,为何把这种东西塞给孩子,限制他们的思维自由?

求高人解答。

一、 汉字组织的三个层次

关于汉字的组织构造,虽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名称就繁多,但我只取笔画、字根和汉字三个层次,字根由笔画组成,汉字由字根组成。有些笔画可以成字,有些字根也可独立成字,称为独体字。合体字与独体字、字根一样,也可成为更复杂的汉字之组成部分,这时可平等地看作是“子字”。其中,如果有没参与字根组织的、孤立的笔画,也同样看作是“子字”,其作用与字根一样。一个字根也可成为更复杂的字根之组成部分,当然也可称为“子字根”,其作用将被看作与单一的笔画一样。

笔画。笔画数量少,不同作者的看法基本一致。但笔画名称略有出入,而且常有如“横折竖折横折竖钩(简称:横折折折钩)”这等长长的怪名称,我提议用“乃钩”“言折”之类简短形象的名字。其次是笔画的排序也常相左,参见我另一篇文章“汉字笔画表征求意见稿”,曾在网上进行投票,结果因参与的网友太少,没得出结论。不过这些与组字原理都关系不大。对于组字来说,是如何决定每个笔画在汉字应占的位置和大小,以及笔画在拉长或压扁时,保证笔画的粗细和形态(主要在首尾及转折处的笔锋)不变。我曾设想,笔画之下还有一级“元笔画”,电脑只要少量元笔画的数据,就可组出世界所有文字的字母和笔画。但目前还只能为每个汉字笔画设计轮廓数据,实际上,不同字体还要有不相同的数据。在轮廓线中间,起落笔及转折处,都另设一骨干点。骨干点组成的骨干线,在不同汉字中是要随它应占的空间不同而变形的(拉长或压扁),但轮廓点相对于与它最近的骨干点的相对距离是永远不变的,以此来保证笔画的粗细和形态特征。至于每个笔画应占的正确空间,由后面详述的“层积”理论按笔画的“线数”计算。每一笔画都有纵横两个方向的线数。“点”两个线数都为1(记为11),“竖点”的纵向线数增为2(记为12),如下表第一行所示。

主笔画 线数 形状或例字 付笔画 线数 形状或例字

a点 11 主1 A竖点 12 心1

b横 31 一 B短横 21 王2

c竖 13 丨,上1 C短竖 12 川2

u横撇弯钩(耳钩)33 阝1 U横撇折折钩(扬钩)33 扬4

“横”的线数为31,“坚”的则为13。线数最大值是3,实际上2和3差别不大,仅表示在这方向可以伸展,而与线数1有别。上表仅列出文末附表1中的4行,作为例子说明各项的意义:笔画名前的字母是代码,大写的是副笔。副笔与主笔形状相似,有时简直分不清,或者可以相互替代,在字根表中的笔画序列里就不分大小写了。这里只有a到y,共25种笔画,是按我现在的程序中使用的排序。因为大部分笔画没收在当前的字库中,我用例字后加数字来表示,例如“短横”的“形状或例字”是“王2”,就是表示王字的第二笔。

字根。字根也被称作部件、字元等。这些名字以前是为了研究汉字字形输入法提出来的,不同输入法作者“切分”出来的字根也就千奇百怪,难以统一了。笔画组字用的字根,更要从便于组出所有汉字的角度来选择。文后附的字根表,是我现在用的936个字根,按笔画顺序排列。当前字库中没有的,则表示为:含有它的例字,再加上该字根起止笔画数字。例如第300号的“翅14”,是“翅”字第一到第四笔,其笔画组成与299号的“支”完全一样。之所以要增加300号字根就是为了便于组出这类左下包围字,对于输入法来说,当然是多余的。表中还列出了由字根组字要用到的结构码和笔画数。下面将着重说明结构码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7
不只是汉字如此,所有的文字书写都有一定的规范。不是某一个指定的,而是长时间形成的科学规律。只有按此规律书写才能既美观又方便。在小学教笔顺,是为了使孩子们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2个回答  2013-11-07
是老师规定的!
第3个回答  2013-11-07
本王规定的。。怎么地。。不扶啊。。
那你去扶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