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是哪一个时期开始盛行的一种时刻类型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碑刻
Zhongguo gudai beike
中国古代碑刻
Ancient Chinese Stone Inscriptions
在地面立石作为永久性纪念物或标记者,多称为碑;其上镌刻文字者,称为碑刻.一般还认为圜首且上小下大的是碣,竖长方形的是碑;但有些横长方形的刻石如开成石经等,或直接刻在山崖上的摩崖刻石等,也常归入碑刻一类.中国最早的碑刻为战国时代的秦石鼓及中山国监囿守丘刻石等.清及前代的石刻皆可列入中国古代碑刻的范围.
中国古代碑刻历经2000余年的发展变化,分布地域辽阔,形式多样,数量巨大,内容涉及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技术、民族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认为它可与中国古代《廿四史》相媲美.
碑的形制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碑首,首中有额,主要用以书写碑名或装饰,又有圭首、圆首、晕首、螭首、方首之别.中部为碑身,主要刻碑文或题名.正面为碑阳,背面称碑阴,左右为碑侧,早期碑身上部与碑首之间还有碑穿.下部为碑座,主要为承重和装饰,其形制依其性质和时代有方座、长方座、龟跌座 (又称座 )等.
石经指将经典刻之于石以保存流传者.形制有碑式板式经幢和摩崖等.内容包括儒家石经和佛教、道教石经 儒家石经始于东汉的熹平石经,继为魏之《正始》、唐之《开成》、蜀之《广政》、北宋之《嘉》、南宋之《二体》、清之《乾隆》石经,共7种.佛教刻经始于北魏末年,继于北齐、北周,盛于唐和辽金.山东泰山、河北响堂山有北朝名品,北京房山云居寺现存大量唐、辽和金刻经.道教刻经始于唐中期,盛于宋、元,刻得最多的为《道德经》,另外还有《阴符经》、《常清静经》等.
摩崖石刻的一种,指刻在天然崖壁上的石刻文字,秦代已启其端,以汉唐时期为盛.
墓志指置于墓中,专为记述死者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和事迹的石刻.它起源于秦、西汉,经东汉与魏晋,成熟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初期既无固定的形制,也无一致的称谓,到成熟期后才形成统一的格式.形制多呈方形,盖多顶,志、盖各一,谓之一合,盖刻名称,身刻志文.多数是首叙姓名籍贯、家谱世系,次叙生平事迹、官职履历并颂扬其政绩德行,再记卒葬年月和茔地位置,最后为韵铭.南北朝和隋代墓志均不署撰书人姓名.唐代以后始有标撰书人名和官衔者,自撰墓志者则属个别.代表作品中年代最早的如东汉延平元年 (106)贾武仲妻马姜墓志,最早自称“墓志铭”的如刘宋大明八年 (464)《刘怀民墓志铭》,自撰志铭的如明彭泽墓志等.释氏塔铭也属此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08
  春秋战国的时候开始盛行的,一直繁衍至今,每个朝代都有碑刻。平山县三汲公社发现的大篆(籀文)碑刻,建立的时间约是春秋战国时期白狄人建立古中山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碑刻。
  碑刻,泛指刻石文字或图案。最早的碑刻文字,首推秦朝的"石鼓文"。多数的碑刻有毛笔写件兰本或书丹上石。但有些摩崖石刻及石窟,往往不经书写而直接用刀在石面上雕凿。无底本的碑刻不容易揣摸书写的笔法,即使根据真迹上石镌刻,也常存在笔意走样。因此学书法应尽可能从真迹或影印本入手。当然,一些精刻精拓的碑刻拓本,走样处较少,比较正确地表现原迹的风韵意态,被誉为"只下真迹一等",亦可资取法。----《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将书写好的墨迹复写于平整的石板(或石壁)或木板上,然后镌刻而成。后人经椎拓,以拓本形式供欣赏和观摩、临池,称碑帖。碑刻一般包括:碑、建筑刻石、摩崖刻石、墓志等。碑由底座、碑身、碑额组成,底座有时雕成赑屃( 乌龟 )形象,碑额则浮雕成双龙盘绕,碑身镌刻碑文,有时碑文背面,即碑阴处或两侧均刻有文字。著名的碑汉代有《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东晋有《爨宝子碑》,北魏有《郑文公碑》,唐有《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等。建筑刻石主要是在石质的建筑物上镌刻含有纪念性或题记性的文字 ,如汉代的石阙 、石祠,北朝的石窟等均有刻石文字,著名的有汉代的《少室石阙》、《芗他君祠堂刻石》,西晋的《枳阳府君神道阙》,北魏的《龙门二十品》等。摩崖刻石,一般刻在较平整的石壁或山崖上,著名的有汉代的《西狭颂》、《石门颂》,北魏的《石门铭》,北齐的《 泰山金刚经 》,南朝的 《瘗鹤铭》等。有的摩崖刻石亦被列为碑,如北魏《郑文公碑》。墓志专门用于丧葬,内容为墓主人行状,作为书法艺术来讲,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志最为丰 富,主要有《王浚妻华芳墓志》、《刘怀民墓志》、《刁遵墓志》、《张黑女墓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