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群体行为

什么是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
  集体行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在现代社会中,在某种特殊场合下会发生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如时尚、赶时髦、骚动等。社会学家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为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广义地说,凡属社会互动过程中众多人的共同行为都是集体行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8
群体行为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
群体行为的特征: 1、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 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3、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归属感。 4、群体成员要相互作用。 5、群体成员具有组织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6-28
在中国,群体行为是和不明真相联系在一起的。
第3个回答  2010-06-28
1、群体的概念

群体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2、群体的基本类型

对群体的最基本的分类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此外,群体也可以分为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3、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人们加入群体是要完成某项任务或是要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具体说来,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如下需要和满足。

(1)安全需要。

(2)情感需要。

(3)尊重和认同需要。

(4)完成任务的需要

4、群体的发展阶段

塔克曼认为群体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即形成阶段、风暴阶段、正常化阶段和发挥作为阶段。

5、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

一个人单独工作同有别人在场观察或与别人一起工作时相比,工作的效率很不相同。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会有明显地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助长作用”。在另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大大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抑制作用”。

6、群体规模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群体规模即组成—个群体的人数多少。工作群体规模应视群体任务的性质而定。任何工作群体都应有其最佳人数,也应有其上限和下限。群体人数与人均效率的关系是,往往获得最佳工作效率的群体规模有一个最佳值,当群体规模是这个最佳值时,人均效率最高。在群体规模的最佳值附近作微小的变动,对人均效率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变化的范围超过一定的“度”,则人均效率会大幅度下降。应当指出,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同的工种、不同的机械化程度以及工作的不同熟练水平等因素,决定着不同的群体应有不同的最佳人数、不同的上限和下限。

7、群体结构的概念

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群体成员的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方面,如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以及观点、信念结构等。群体结构就是指这些结构的有机结合。

8、同质结构的群体可能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条件

研究表明,在下述三种条件下,同质结构的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

第一,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例如会计小组编制职工工资表的工作;

第二,当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密切配合时,同质群体较为有效;

第三,如果一个工作群体成员从事连锁型的工作,例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则同质群体较好。

由上述条件可见,一般来说,工作组织中的基层群体应为同质结构。

9、异质结构的群体可能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条件

在下列三种条件下,异质结构的群体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

第一,完成复杂的工作,以异质结构为好,因为在这种群体中需要有各种能力和各种见解的人。

第二,当做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异质结构为好,因为通知结构的群体,意见比较一致,往往会匆忙作出不合理的决策。国外有人通过研究指出,异质结构的陪审团要有较长的时间才能作出决定,这样能对案情的证据作更深入细致的分析。

第三,凡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异质结构较为有利。

一般来说,各类组织的领导班子群体应为异质结构。

10、群体的角色

每一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我们称之为角色。几乎在任一群体中,都可以看到成员有三种典型的角色表现,这就是自我中心角色、任务中心角色和维护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对群体绩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1、群体规范的概念

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它可以是成文的(如职业道德手册),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12、群体压力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

在管理中应重视群体压力和顺从现象。一般来说,应避免采取群体压力的方式压制群体成员的独创精神,但也不能认为群体压力只有消极作用,对于群体成员的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

13、群体内聚力的概念

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它主要是指群体内部的团结,而且可能出现排斥其他群体的倾向;而我们提倡的团结往往既包括群体内部的团结,也包括与其他群体的相互支持、相互协调。

14、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

群体内聚力的高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里只能讨论一些主要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的影响。

(3) 群体规模。

(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

(5) 班组的组合。

(6) 与外界的隔离。

(7) 群体的绩效。

(8)情景、不同的信息交流方式、个性特征、兴趣和思想水平等其他因素。

在管理工作中应该重视上述因素对于群体内聚力的影响,促使群体形成健康而积极的群体气氛,增强内聚力。

15、群体决策的原则

(1)缺少反应。

(2)独裁原则

(3)少数原则

(4)多数原则

(5)完全一致原则

(6)基本一致原则

16、群体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群体决策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 :

(1)“冒险转移”现象

(2)“小集团思想”

17、群体决策的方法

(1)头脑风暴法

(2)德尔菲法

(3)提喻法(哥顿法)

(4)方案前提分析法

(5)非交往型程序化决策术

18、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包含在社会关系体系之内,而社会关系有更为广阔的内容,它只能通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

19、人际关系确立的条件

任何人际关系的确立,都要有三个必要条件或前提:

(1)人。

(2)人际接触。

(3)人际需要。

20、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原则

(2)互利原则

(3)信用原则

(4)相容原则

21、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

在组织中,改善人际关系必须从领导和群众两个方面入手。组织的领导者、管理者应主动引导群体内的人际关系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包括创造有利的群体环境和交往气氛,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制订必要的措施;搞好民主管理,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和训练群体成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做过细的思想工作理顺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群体成员应自觉地加强修养,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重视性格锻炼;加强自我意识;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等。

22、冲突和竞争的概念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冲突的产生不仅会使个体体验到一种过分紧张的情绪,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群体活动与组织秩序,对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竞争的双方则具有同一个目标,不需要发生势不两立的争夺。

23、冲突的来源

罗宾斯认为冲突的来源有三方面:沟通因素、结构因素和个体行为因素。

24、如何处理冲突

对于有害的冲突要设法加以解决或减少;对有益的冲突要加以利用。

1.解决或减少冲突的策略

(1)设置超级目标

(2)采取行政手段

(3)处理冲突的二维模式

2.引起冲突的策略

对于任—情境,都存在一个最适宜的冲突水平。虽然这一最佳水平有时可能是零状态。但是在许多情况中,确实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冲突存在。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境中,只有当冲突存在,效率才会更高。罗宾斯认为,如果发现人员流动率低,缺乏新思想、缺乏竞争意识、对改革进行阻挠等情况时,管理人员就需要挑起冲突。

25、信息沟通的概念

信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或交换情报的过程。在领导工作中,信息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即通过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关于事实、思想、意见和感情等方面的交流,来取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6、信息沟通的方法

信息沟通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是随机制宜因人而定的。可供选择的信息沟通方法有:

(1)发布指示

(2)会议制度

(3)个别交谈

(4)建立信息沟通网络

27、信息沟通网络模式

链式沟通网络、圆周式沟通网络、轮式沟通网络、 “Y”式沟通网络、全通道式沟通网络。这五种沟通模式各有其优缺点。链式沟通网络传递信息的速度最快;圆周式沟通网络能提高组织成员的士气,即大家都感到满意;轮式和链式解决简单问题时效率最高;而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则圆周式和全通道式最为有效;“Y”式兼有轮式和链式的优缺点,即沟通速度快,但成员的满意感较低。除了上述五种沟通网络模式外,还有很多不同的信息沟通模式,每个组织都可能有自己特殊的正式的沟通网络。主管人员应该自觉地研究和建立适合本组织需要的信息沟通网络,以保证上下左右各部门、各个人员之间的信息能够得到顺利沟通。

28、信息沟通的原则

(1)明确的原则

(2)完整性的原则

(3)战略上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