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如题所述

56652191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是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它遵循了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实现了学生由认知客体向认知主体的转变,其逻辑方法的本质是假说———演绎法,其机制是共同体内的讨论。

案例教学广泛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之中,特别是区域发展与整治。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高手”,解决“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不但学习了新知识,更学会了探究区域发展的一般研究规律和方法,体会了问题探究的过程。这为学生分析新的案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相同的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因此,如何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从而达到教学最有效的目的,是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现以鲁尔区形成的区位优势为例,探讨一下高中地理区域发展案例教学的原则。

一、案例呈现的“原始性”

地理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有三条要求:(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因此案例的呈现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一个好的案例呈现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并且能很好地达成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三条目标,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强。

案例呈现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原始性”: 从具体的事件开始而不是从道理开始;只呈现案例的事实,不要急于分析案例。根据这一原则,在分析鲁尔区形成的有利区位因素时,首先呈现“德国鲁尔工业区图”、“欧洲政区图”、“欧洲地形和河流分布图”、“欧洲气候分布图”、“欧洲矿产资源分布图”、“鲁尔煤田剖面示意图”等区位要素图。

二、案例分析的“导向性”

案例分析中,学生必须进行独立的思考,略结论、重思维过程。要在分析教材或教师提供的精选案例的同时,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会不断遇到问题。为了让学生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联系,判断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不断提高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研讨和学习。还要积极引导,设计出切中要害并具导向性的问题。要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善于欣赏学生的新奇念头和别出心裁,耐心倾听学生的独立见解又不失积极引导,引导学生 不断反思,积极进行知识的迁移,大力启发鼓励学生探索和选择新途径处理问题。 根据这一原则,在呈现鲁尔区的原始区位因素后,可设计如下问题:(1)在地图上找到鲁尔区,表述鲁尔区的空间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帮助学生形成心理地图),分析地理位置分布对鲁尔区的工业布局有何影响?(2)学生查阅“欧洲地形和河流分布图”、“欧洲气候分布图”, 分析莱茵河的水文特征及航运价值。(3)分析鲁尔区河网特点及原因,对鲁尔区的工业布局有何影响?(4)学生查阅“欧洲矿产资源分布图”、“鲁尔煤田剖面示意图”,分析鲁尔区矿产资源特点及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三、案例拓展的“提升性”

案例的拓展在教学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教材中所提供的案例虽然典型,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涵盖各种不同的地区,通过拓展可以使案例教学更加丰满,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更加深入,更加有说服力。第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