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两部曲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1
勇气两部曲是《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两本书都是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著作。以“对话体”方式,通过青年提问与哲人回答这一形式,介绍了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对于心理学哲学类书籍阅读甚少的我来说,对话的方式要易懂些,也更容易接受。

第一本在去年暑假已读过,当时的感受是我确实缺少被讨厌的勇气,太过于寻求别人的认同与关注,很多时候都是以纵向方式去看待人际关系,也就难免有许多困扰,之后尝试着以横向方式与人相处,建立“横向关系”,并时刻提醒自己要区分别人与自己的课题,做好课题分离。今年再读,第一感觉是自己成长了,原来与青年很多感同深受的困惑,变少了。有些初读没有get到的点,现在似乎可以有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对与孩子建立“横向关系”,做好与孩子的课题分离也增加了信心。

用“存在”的标准去看待别人。一直以来,与妈妈的关系是我最大的心酸。总是羡慕别家母女情话绵绵,而我几乎与妈妈无交流。她重男轻女,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经常听她心疼弟弟如何如何却很少关心我,甚至我生完女儿出院后,她才到家里看我,而且一句心疼关心的话也没有,反倒是听她说了很多她哪里哪里不舒服,显得我平时对她的关心照顾不够。这两年的学习成长,尝试着与她和解,我只努力做好我的部分,而她给我的反馈,尽量不去多想。其实这也是课题分离啊,我对她的态度是我的课题,她对我的是她的课题,我只需要做好我的课题就行了,就像老公经常劝我的那样,“她年纪越来越大了,还能陪伴我们多少年?如果那么一天真的来临,有些没做的或做不好的事情,那时哭天喊地后悔也来不及了。”是的,我要以“存在”的标准去看待妈妈,不以她“做了什么”来判断,她的存在,就值得让我表达喜悦和感谢了。以前总是抱怨她做得不好,认为有因才有果,母女关系只能那样了。其实是我陷入了“原因论”,以对妈妈的不满作借口,逃避与她建立好的关系。因为A所以不能B,而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如果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因为这两年我的改变,我也感受到她对我的改变感受到她对我的关心。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必须要有改变。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我们不是住在客观世界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各自看到的世界都不同。“如何看待”就是全部,并且我们也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自己怎样。当然,这本书还有很多让人觉得反其道却又很入人心的观点,“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既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巧的是,再读这本书之前读了《正面管教》,找到了很多共鸣,比如归属感与价值感、惩罚与鼓励等等,计划明年再读这些好书。

第二本《幸福的勇气》作为勇气的完结篇,青年在深入学习了阿德勒心理学之后,辞了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选择做老师,成了教育者,将阿德勒思想运用于班级管理及与学生相处中,但遭遇挫折与挑战,班级一片混乱。于是三年后再访哲人,而且因为已对阿德勒思想了解深入及自己的实践经验,语气激烈、步步紧逼,又一次通过对话,对阿德勒思想的作了进一步解读。

作为同为老师的我,青年所有的不解及愤慨,我都能理解并又一次感同深受。随着十个小时的辩论结束,我也似乎有了方向,期待实践。

阿德勒把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分为五个阶段: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权力的斗争、复仇、证明无能,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又一次在书里看到了《正面管教》,很是高兴!而且在关于爱的部分,也与正在读的弗洛姆《爱的艺术》相关联。没有特意选择书单,但在无意中找到了联结,特别开心。

以下总结一些词的定义,以便更好地理解与实践。

信任:有条件的相信对方(工作关系)。信赖:无条件地接纳信任对方(交友关系)。

尊重:实事求是地看到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的个性。

分工:人的价值由如何完成共同体中自己被分配的分工任务来决定。

交友:信赖关系。学会用他人的眼睛去看,他人的耳朵去听,他人的心去感受(挖掘共同体感觉)。

教育:一种交友行为。教育者帮助被教育者实现“自立”。

自我中心: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不安,只关心自己。不是因为“喜欢自己”才关注自己

被爱的生活方式:完全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它一直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幸福:贡献感/奉献精神。通过工作关系,交友关系等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

爱:自立,决断,成熟。舞动“现在”。

结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最佳分别:不断付出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分别的时候,可以无憾的说“与这个人相遇,一起度过的日子相对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