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哲学。

“勇气两部曲”第二部。第一部《被讨厌的勇气》告诉我如何通过“课题分离”获得做自己的勇气,《幸福的勇气》是如何在“共同体感觉”的引导下获得作为人的真正幸福。关于共同体感觉,阿德勒喜欢这样讲,我们需要“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阿德勒心理学行为方面的目标和心理方面的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1)自立。

(2)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1)“我有能力”的意识。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假如抛开“自立”这一目标,教育、心理咨询或者是工作指导都会立即变成一种强迫行为。

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所在。教育是沦为强制性的“干涉”,还是止于促其自立的“帮助”?这完全取决于教育者、咨询师以及指导者的态度。

尊重

教育的前提,不止是教育的前提做任何事的前提是尊重对方。在教育中,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要努力去发现那个人本身的价值,并且进一步帮助其成长发展,这才是尊重。在企图操控和矫正他人的态度中根本没有丝毫尊重。有了尊重,每个学生都会接纳自我并找回自立的勇气。

共鸣

我们一般认为的共鸣,也就是想着“我也是一样的心情”去同意对方的意见,其实这只不过是赞同而非共鸣。共鸣是接近他人时的技术和态度。要去关心“他人兴趣”。不可以仅仅是远距离地观望。必须亲自投入其中。没有投入其中的你只会高高在上地批评“那不合理”“这有毛病”。这种做法既没有尊重也不可能有共鸣。

自我

我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可以选择新的自己。尽管如此,我们却很难改变自己。虽然很想改变,但却无法改变。这又要涉及“变化是什么”这个问题。倘若说得过激一些,变化就意味着“死亡”。那么,无论对现状多么不满,能够选择“死”吗?能够投身于深不见底的黑暗吗?这并不容易做到。

所以,人们不想改变,无论多么痛苦也想“维持现状”。并且,还要为“维持现状”这一选择寻找一些合适的借口。

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被称为“使用心理学”就在于“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这一观点。并非是过去决定“现在”,而是你的“现在”决定着过去。

谁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人都会有悲伤和挫折以及追悔莫及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把过去发生的悲剧说成是“教训”或“回忆”,而有的人则把其当成至今不敢触及的精神创伤呢?

这并不是被过去所束缚,其实是自己需要把过去着上“不幸”的颜色。若是说得再严重些,那就是企图借悲剧这一劣酒来忘却不得志的“现在”的痛苦。

以“暴力”为名的交流

只有在传达的内容被理解并达成一定协议的时候,交流才有意义。你我在此交谈的目标也是达成某种一致见解。

是的,通过语言进行的交流要达成一致意见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仅仅是自以为是的要求根本行不通,还需要准备一些客观数据之类具有说服力的材料。并且,虽然耗费的成本很高,但速度和可靠性相当低。

人生始于不完美

首先,我们人类在孩童时代毫无例外地都抱着自卑感生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大前提。也不全是坏事。这种自卑感并非不利条件,它常常会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文明就是用来填补人类生物性弱点的产物,人类史就是一部克服劣等性的历史。

自我认同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类最具根源性的需求是“归属感”。

追求别人外界的认同,终究是依赖于外部作用。

唯有一个办法——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

让他人来决定“我”的价值,这是依存。另一方面,“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幸福生活在哪里,答案很明确了。决定你自身价值的不是别人。

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

分工合作

“利己”发展到极致就会导致“利他”的结果。

职业不分贵贱。

国家元首、企业老板、农民、工人或者是一般不被认为是职业的专职主妇,一切工作都是“共同体中必须有人去做的事情”,只是我们分工不同而已。职业的确不分贵贱,只是社会打上了所谓的价值标签罢了。

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请回忆一下阿德勒“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句话。无论什么样的对象,都可以去“尊重”去“信赖”。因为这并非由环境或对象所左右,而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心。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一切决定论,排斥命运论。根本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我们不可以被动等待那个人出现。被动等待的话,什么都不会改变。这一原则必须坚持。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

好喜欢这句话。世界很简单,只是人把它想复杂了。事情很简单,只是我把它想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