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起源与发展分支

如题所述

  网上资料,供你参考:
  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那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著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室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颤-页)后稷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吴姓家谱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古公亶父),《诗经·宓宫》中有歌颂他的诗句:“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全都非常贤能。其三子季历娶殷商挚。仲氏之女太任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中国古代被公认为贤妇人,为周族的兴盛起过重大作用。太任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为周灭商打下雄厚基础的周文王。昌品德高尚,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古公亶父甚至把振兴周族的理想寄托在孙子昌身上,有时当着众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今江苏无锡一带)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秦汉时期是吴氏得姓后第一个发展时期。吴亡国后,吴姓后人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县一带,并有北迁至山东、山西等地者。在秦末汉初,吴姓族人参加起义,因功,多被封王,出现多个名门望族,如南阳吴氏、陈留吴氏、河南吴氏等,荣极一时,为吴姓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由于吴姓有女在汉末嫁于吴国君主,成为皇族,生孙权、孙策等人,并在吴亡后,入仕于两晋,屡出名人,知名于世。南朝时,“延陵季子”之后的吴姓人发展至湖北中部一带,逐渐兴旺,同时形成了著名的武昌郡望。在秦汉时期迁居山东等地的吴姓族人,有一部分迁居四川成都一带,仕蜀后逐渐成为当地名门。至隋唐时期,吴姓先后出现了陈留、濮阳、渤海三支著名家族,陈留望族起源于迁居山东吴姓一支,东汉末年以后,虽历经战乱,但仍作为当地的大族得以不断发展,并出现了以《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为代表的一批名人。濮阳吴姓为东汉大司马吴汉之后,历汉魏两晋南北朝,由于始终为皇亲,名人佳人辈出,所以濮阳吴姓盛极一时,地位一直显赫。同时渤海吴姓也由于名人不断而著称于世。到了宋元时期,吴姓族人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北方吴姓大量南迁并在南方大发展的情况,因此北方吴姓渐衰,南方渐旺,并且在此时期,“延陵季子”的后人,咸阳吴姓、绍兴吴姓等一大批族人,逐渐显贵,历代为官,家族不断扩大兴旺,并在以后逐渐分出安徽宁国、浙江嘉兴等望族。到明清及近现代时期,吴姓名人大量涌现,家族分布进一步广泛,人口增多,还出现了除大陆以外,向东南亚及海外广泛迁徙的现象。吴姓分布极广,现以江南一带为多。目前吴姓人口列全国第十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31
导航

吴氏起源---吴姓寻根
2011-02-09 | wy051 | 转藏(55)
  吴氏起源(一)吴姓寻根
2008年02月03日 星期日 21:11
1、说文解字——“吴”
吴字的原始象形
吴姓之吴,繁体汉字作“吴”, 日本简化汉字写成“吴”。《说文解字》作*,甲骨文和金文写作* (《殷墟书契前编》四二九四)、 * (吴方彝)、 * (墙盘)、*《(战国印、陈 )、 * (吴季子之逞剑)等形。
此外,吴国之吴金文又写作* (宜侯矢)、* (攻渔太子姑发剑)、.毓 (吴主夫差剑)、 *(吴王夫差剑)。此四个字形,前者是吴字的派生字,后三者是同音通假字。
吴,上古音是疑母鱼部,读习*a;,中古音五乎切卜属疑母模部,合口,一等韵;平声,遇摄;现代汉语读无(wú)。
文字学家说,上古“吴”字,是后世“吴”“虞”两字的初文(即最原始的本字)。在先秦以前,吴、虞两字是相通的。甲骨文中,没有“虞”,吴字即代表“虞”。《集韵》说:“虞,古作‘吴’。”甚至秦汉文献中,仍有虞、吴不分的现象,如《诗经周颂》“不吴不敖”,《史记孝武本纪》引作“不虞不骜”;《左传》僖公五年的“虞仲”,《吴越春秋》引作“吴仲”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姓氏是家族的图腾和一个人血缘出身的标志。虽然作为姓氏的“吴”字在今天岂看不出丝毫特殊的意义,但在上古时代,“吴”字本身包含的意义却令人惊奇。从文字到姓,仅有一小步,可就是这一小步,跨过了浩瀚的苍海与桑田,写就了绵绵不绝的历史。
吴——奔跑、回头、高声喊叫
“吴”是:一个会意字,由“矢”和“口”两个构件组成。大约到东汉以后,汉字规范化。“矢”部已开始改成“天”。东汉时期有一个学者叫吴平,他和袁康写了一部著名的书叫《越绝书》,他在书的末篇中用拆字的方法,隐语式地道出了自己的姓名。书中说.:“文属辞定,自于邦贤。邦贤以口为姓,丞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今天的吴姓人在向初见面的人介绍自己的姓时,往往也都说姓吴——“口天吴”。
《说文解字》:“吴,:大言也。从矢口。”《诗经丝衣》“不吴不敖”,汉毛亨《传》和郑玄《笺》都解释说:“吴,哗也”。从经典语言学看。“吴”的本义是大声喊叫。那么,远古先人把它作为自己的姓氏i又说明了什么呢?如果我们对吴字进行更深层的解剖和透视,就会恍然大悟。
从吴字的两个构件看,“口”表示呼喊,喊叫,“矢”象一个人在奔跑时不时地回头反顾。两个构件结合组成“吴”,它的原始意义就是表示一个入在奔跑时一边高声喊叫,一边回头反顾。这种情形对于当代的我们应该并不陌生,在原始壁画中甚至是一种世界性的主题,因为它描绘的其实就是一幅人类童年时代狩猎生活的图画。当狩猎者发现大野兽时,一边奔跑,一边呼喊,一边不时回头看。这种大喊大叫的动作就叫吴,这种人叫吴人。原始人类狩猎时常身披虎皮,这从当代非洲原始部落的狩猎生活和原始舞蹈中仍能看到,在《水浒》武松打虎那一回中我们也曾看到过这种身披虎皮的狩猎者。所以,古代“吴”字又常加“(此字为虎去几部)”首,作“虞”,吴人又因此叫虞人。先秦文献中常有虞人,是指专门掌管田猎的官吏。
原始狩猎者的召唤
那么,后来自,称“吴”(或“虞”)的这一狩猎民族为何会把自己的生存形式的图画作为自己族人的姓氏——一种表明血缘关系、亲属关系和婚姻关系的社会学标志的呢?
让我们在想象的山林中,掘好陷阱,装好弩箭,等待着剑齿虎的来临。而当凶猛的野兽出现时,与这个部落一起跑吧、叫吧,难道你感受不到纯粹的人类力量的觉醒和朦胧的畅快的美好感觉吗?此时。你一定会认定,作为这个狭小天地里的一族,确是没有什么比这一时刻更激动人心的了;于是,选择“吴”之作为自己氏族的称号自然再合适不过了。这一族就是吴(或虞)氏族。
此外,从读音上看,吴字的读音与“呜”、“哇”、“喔”、“喂”等象声词相近,它极可能就是原始人狩猎时喊叫的声音。到这里,我们仿佛听到了原始狩猎者那大声的喊叫,是因突然发现大野兽时的喜悦或惊恐,是招呼同伴作好准备的信号,还是期望以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吓唬凶猛的动物?不管怎样,“吴”字除了会意外,还是一个表声的文字。
“吴”字作为语言的符号,虽然可与“虞”、“敌”、“敔”等字通就假,伹作为人们血缘出身标志即姓氏的“吴”,却从来不与“竺”、“敔”等混用;西周以上,“吴”“虞”不分。自秦汉以后,“吴”、“虞”二姓始已分清楚,除极个别的如《隋书》中“吴卓”也写作“虞绰”外,唐宋以来至今,“吴”、“虞”二字作为姓氏则更加泾渭分明,绝无混淆。
话说“天吴”
我国古代有一本记录神仙、鬼住的奇书,叫《山海经》,其中的《海外东经》记载说:“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大荒东经》中也有近似的记载。据书中描绘,这是一个有八只头、八只腿、八条尾巴,人的面孔、虎的身子的庞然大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