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知道学语文有什么用

如题所述

学语文到底有什么用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出了你长大想当作家 其他的到底有毛用
还不如把学语文的时间学别的 还要背那么多东西 烦死了
我的意思是学学子什么的不就行了吗 至于学那么长时间吗

无聊死了,语文老师凶的吓死人,会识字就好了,学那么复杂干嘛.




出租车上,女司机听我说目的地是学校,猜我是老师,便问了我一个问题:“学数学是做什么的?”我被问得莫名其妙,问她遇到了什么困难。她说,小孩子读幼儿园时老师就让她交钱去上“数学班”,说如果不打好基础上了小学跟不上,教师会歧视的;于是她的孩子从4岁就开始做数学题了。后来读小学,又听老师的话,上了“奥数班”;上了初中,孩子每天要做许多数学题,经常回来要钱,买了习题集在家里做。“可是,现在上高二了,女儿对我说,她一点也不喜欢数学,”女司机叹息,“我就想知道,学这个数学有什么用?”

离目的地只有15分钟,我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说清学数学的作用,但即使有更多的时间,我也没法说清,因为我至今也没明白“儿童奥数”的教育作用。我只能说:“一件事学到不喜欢了,也就没什么意思了,但是已经高二了,混过高考再说吧。”

“混过高考”?要能混得过去该多好。

读罢,战战兢兢地想:学语文是做什么用的?

现如今,语文老师们都像极了《皇帝的新衣》里围观的人群,大家对着新课改表面热烈拥护,实际上都在嘀咕:语文教学穿的新衣服怎么不见了?大家似乎赤裸着身子,在人群中扭来扭去,一会儿表演研究性学习的秀,一会儿表演必修课的秀,一会儿又表演选修课的秀……演来演去,大家还是光着身子,表演空手道

想到一个与标题有关的问题:老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如我一般的语文老师估计都会故作深沉思考状:语文……螺旋式……积累……阅读……勤练笔……把学生弄得一头雾水之后,我们如释重负般地又把自己关进了语文教学的牢笼!关键是,我们都没有搞清楚,什么叫做学好语文?

我们的标准从来就没有这么模糊过!

就先人而言,学好语文(其时大概没有“语文”这样的概念)的标准就是能否熟读经传?能否著书立说?简单一点说,像曹植那样七步成诗,像李白那样斗酒诗百篇,或者像钱钟书那样妙语如珠。

近一点说吧,像我读中学的时代,也有考试,学好语文的标准就是字写得好不好,是否发表了文章,当然,也看考试成绩是否优秀。

现在呢?发表过文章的语文考试可能成绩不及格,写文章假话套话满天飞的可能考试成绩优异。考试说明中的所谓探究题,最终演变成“皆大欢喜”,因为“谁都有机会”,管你语文学得好不好;本意为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古诗阅读题,最后演变成经久不衰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类似公务员考试“申论”的时闻评述题,最终演变成亘古不变的“看法不一”“褒贬不一”“引发争议”“惹来质疑”。

当我们得到平均分大幅上扬的消息的时候,我们该庆贺我们的语文考试水平普遍得到提升,还是该沮丧我们的语文素养水平普遍大幅下降?

我该说,哪个学生的语文学得好?是成绩优秀的,还是其他?有时候,我真不知道,哪个学生语文学得好。

当被民众寄予厚望,被民众理解为最公正的高考不能真正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时候,你说,学好语文指什么?

当高考只考一篇作文的说法甚嚣尘上的时候,我诧异:如我一般生活在乌托邦中的


---------------------

我们周围的“语文”

学生在课堂上学语文,也向社会学语文。那么,如今的社会能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语”和什么样的“文”呢?

以前我经常劝学生读报,后来我自己也不大读了,更不敢劝学生读了。我觉得有些内容对学生写作学习很不利。我们强调修辞立其诚,可是看看报上那些话,“诚”吗?即使有,来得也比较慢。以前,我经常买些当天的报纸上课用,让学生评论好标题,学习新闻的写法。现在也不大敢了。学生不但会从报上接触不规范的语言,离奇的错字,古怪的病句,莫名其妙的标题,还要面对那些令少男少女尴尬的图片和不登大雅之堂的各种广告,我当然也不愿意学生对那些挂羊头卖狗肉如同诲淫诲盗的“法治报道”及各类绯闻产生兴趣。

我不大愿意接受记者采访,因为他们几乎每次都要出错。——不是我错,是记者常常偏要作一些曲解,有时也许是出于维护话语系统的严肃,有时则是弥补他们所认为的缺憾,有时则是缺乏起码的尊重人的意识,硬要无中生有,添油加醋。所以如果有可能,我愿意自己动笔。虽然我知道编辑会作些删削,只要他不“添”,我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即使那割剩下的零碎不成样子,毕竟还是我说的话。

我也不大鼓励学生看电视新闻,因为那些话语不是典范的民族语文,主持人的那些表达方式常常有欠庄重,不值得学习。难得个别有价值的电视节目,都被安排在半夜,黄金时段是要留给能“产生效益”的商家。

学生听大学教授做报告,有的教授大概低估了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常有信口开河,言不及义者,有的拙于表达,结结巴巴,错误百出,可是校长最后致辞时一定会说“感谢╳╳╳教授给我们作了一次精彩的报告……”所以每次看到学生在台下起哄,既为学生没修养而赧颜,也不得不对高校的“语文”水平有所怀疑。

看记者采访农民或市民老大妈,最应当能看到“开口见喉咙”的,可是不知道怎么搞的,这些“基本群众”说话也官场化,往往也是奋不顾身,只讲大道理,他们喜欢说“感谢领导”、“感谢政府”。

小学生才三尺高,奶声奶气的,说话的功架和内容也是一套一套的。央视采访,被采访人说些什么,我一般无所谓;可是一旦他们采访小学生,我就特别注意,我最怕的事也就一再发生。那些小孩子是谁教育出来的?为什么小小的年纪,也不能像个人一样的正常说话?

几位师大毕业生来应聘,按照现行程序,要递交一份求职书,前言里要表达一下愿望,对自己作些介绍,也是例行公事。但是我认为对中文系毕业的学生,要求应当略高一些,因为你是要来当语文教师的。然而那份求职信很少能打动我。我有时弄不懂为什么这些师范生连话语都像那个“范”里倒出来的一样。后来才知道,那些全是网上下载的。

新近在一家出版社看编辑们的“保先”学习体会,这些编辑学历都很高,有的编过高质量的读物,有的获得过国家级的奖。但是他们的“心得”不知来自什么样的“心”,那些文字简直像是机器压制出来的,没有任何生命的活力,——把自己的思想变得如此干枯或曰虚伪而不知羞愧,文字啊,我为你哭泣。

——我在说上面这些话时,来听讲座的老师们都笑了。且慢,现在来看看我们自己干了些什么,好吗?

我们每一位教师,远的不论,从上大学起,就写过不少小结、汇报,如果申报过职称,则一定写过“述职报告”,不少同志还写过各种申请、心得,等等,我问一个问题:在这些应用文的第一段,同志们一般写些什么?

——说到这儿,很多老师都笑了。是啊,我们写过一些什么话,自己总该记得吧。那一段话,像一个语文教师说出来的吗?像一个有语言能力的人说出来的吗?那种话语,是经过自己头脑思考再发出的吗?还有,那些话,是能让学生学习的“语文”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2
语文还是很有用的,个人的见解是:基本的听说读写,日常交流,成语、古文以及优美诗句的运用理解;锻炼写作能力,提高记忆力,锻炼语言文字组织能力,增强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增强文章信息的总结能力,也可以增强语言的思维逻辑能力,增加知识文化水平素养;可以了解认识过去的社会,还能感受到有些文章、诗句的优美之处,让自己身心向往、心情变好,也能学到很多哲理,明白很多道理,让人充满正能量,把人引到积极向上 的道路上,给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人学会独立思考,等等……

总之,可以学到太多的东西,他们类似人生的软件,虽然不是实物,但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就像软件控制硬件,思想控制人的行动……
如果没有语文,没有思考总结的能力,我就总结不出来这些东西,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第2个回答  2017-03-21
学语文是学一切知识的基础!是重中之重!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因为你现在所接触的其他科目都是用语文,也就是中文来表达给你的,如果你的理解能力不够的话,其他科目学起来会很难的。
其次语文学习可以扩展你的知识面,训练你的思维方式,帮助你成为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这里说的学问当然不只是语文学问,和文学方面的修养,而是整个人的特质会有不一样的地方。
我觉得之所以你会问这个问题,说明你学习语文还没入门,等你入门了,你就知道语文是很有趣的科目了。
第3个回答  2020-11-25
语文提高人的思维能力,让人变聪明,让你的智商情商上档次,提高人的素质和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