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调整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如题所述

(一)市辖区审批体制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期,大中城市的市辖区设置不需要中央政府的批准,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一个市设多少个市辖区,市辖区的面积应该多大,都有各市自己确定,这样就导致有的城市市辖区设得过多,有的城市设得偏少,有些人口规模相近的城市,市辖区的数量相差1倍以上。五四宪法第53条规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并第一次正式使用“市辖区”这一概念,规定市辖区为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单位。1955年6月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55]国秘习字第180号)规定:市的郊区不宜过大;市辖区和镇的建制的设置和变更由省人民委员会,自治区自治机关自行决定。这两条规定对以后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影响很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行政区划设置更加混乱。由于设置权力在地方,造成各地在市辖区设置过程中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出发,缺乏科学规划,随意性较大。首先是反映在市辖区的名称不规范,有的是以方位命名市辖区,有的是以数字命名市辖区。尤其是在市辖区布局上,没有进行科学规划,规模大小悬殊、地域犬牙交错、一个矿点设一个区等等问题普遍存在,给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留下很多隐患,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依据“市县分立、城乡分离”、“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设置市的建制主要是采用切块设市的模式,其规模特别是地域规模很小,这就决定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分设的市辖区规模会更小。
市辖区审批制度,直接反映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一面,过小、过多的市辖区,形不成规模,内在能量得不到释放,城市人口大量的增加,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地域空间和行政区划布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城市经济发展要求改革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
一是要求增加市辖区的数量。从中外城市数量增加的历史来看,扩大中心城市的规模,将周边县市改区纳入市区范围,是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结果。
二是要求调整大中城市的内部结构。市区面积的扩大,要求精简市区内部管理层次和结构设置,以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不断改进城市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按照“转变职能、强化基层、统筹发展”总体思路,本着“责权力相统一,事权财权相配套”的原则,需把市直部门的部分行政审批权、管理权下放给区里,增强区级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三)调整行政区划有利于解决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问题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行政区划的体制保障,行政区划体制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改革开放后的今天,面向经济目的的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力度较大,主要表现有:一是解决城区布局划分不合理问题的调整。二是撤县(市)设立市辖区的调整。三是打破郊区包围城区格局的调整。
从近几年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的动因、调整的方案及调整后的效果看,总体上看调整是必要的,绝大多数方案是好的,调整后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从行政区划上解决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问题,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从各地成功的经验看,有利于市区长远发展的比较好的市辖区结构模式是扇形放射式,各市辖区既有中心城区,也有外围郊区,都有可以进一步向外发展的空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