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地质状况(土质,泥石流,沙漠化,水灾)

没有,就题头,那四个方面

世界上有的中国基本上都有,比较典型的是南方的酸性砖红壤,东北的黑钙土,和四川的紫色盆地,
南方的土壤呈酸性红色,适合马尾松的生长,北方的土壤(东北平原土壤富含有机质,土质呈黑色,而广大的西北和黄土高原缺少植被保护,土质贫瘠,显黄色或棕黄色)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明显受地形、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特别是在地形条件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上述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

(2)在上述两个带中,泥石流又集中分布在一些大断裂、深大断裂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这是我国泥石流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3)在各大型构造带中,具有高频率的泥石流,又往往集中在板岩、片岩、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泥岩、页岩、泥灰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4)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水雪融化的显著特征密切相关。即高频率的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较暖湿、局部暴雨强大、水雪融化快的地区。如云南、四川、甘肃、西藏等。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最佳答案检举 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对其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沙漠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制定有效防沙治沙措施的科学依据.对我国目前流行的几种沙漠化概念作了介绍、评述和综合分析,为使其概念表达简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和便于推广使用,建议应把沙漠化定义中的时间、地点和成因等限定条件全部去掉,认为沙漠化是指"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以及原系沙漠地区环境条件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并对土地沙漠化等级类型划分的指标体系、空间分布特点和面积做了讨论.
南方是我国水灾的多方地带,几乎每年都或多或少的有一定的水灾发生,主要集中地是黄河,长江一带:

黄河在2000年内决口成灾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水灾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

• 1117年黄河决口淹死百余万人。
• 1642年黄河决口,水淹开封城,全城37万人中有34万人淹死。
• 1933年黄河决口54处,受灾面积1.1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60多万,死1.8万人。

长江在1300多年间水灾200多次:

• 1931年自沙市至上海沿江城市多被水淹,武汉市受淹百日,淹没农田333.3万公顷,受灾人口2850万人,死亡14.5万人。
• 1932年汉江大水受灾面积150.9万公顷,1003万人受灾,死14.2万人。
• 1954年长江大水,汉口最高水位达29.73m,超出1931折决堤水位2.8m,经全力抢护,保住重点堤防和武汉市的安全,但受灾农田仍达317万公顷,受灾人口1800万,死亡3.3万人。
• 1981年长江大水53个县以上城市、580个城镇、2600多座工厂企业、83.3万公顷耕地受淹,倒房160万间。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ed1e5f0100k4uj.html) - 中国水灾历史备忘录_Echo_新浪博客
淮河在历史上每2至3年即发生一次水灾,特别是黄河夺淮期500年间,发生水灾达350次:

• 1931年淮河大水,水淹蚌埠,淹地面513.3公顷,死7.5万人。
• 1975年淮河上游暴雨,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失事,严重受灾人口550万,死亡数万人,京广东铁路被冲毁102公里,中断停车18天。
• 1991年,江淮及太湖流域梅雨期暴雨洪涝成灾,安徽、江苏、河南、湖北、湖南、浙江、上海等省市受灾人口达1.3亿,死亡1200多人,伤25万多人,仅安徽、湖北两省55个县市受淹,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亿元。

海河在580年间水灾387次:

• 1939年海河大水,淹天津,333.3万公顷耕地、800万人受灾,冲毁铁路160公里。
• 1956年淹地285.3公顷,受灾1500万人。
• 1963年淹地380万公顷,倒房1450万间,冲毁铁路75公里,损失60亿元。
在其它流域,如1915年珠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珠江三角洲受灾农田43.2万公顷,灾民300多万,死伤10余万人。1932年松花江暴雨洪灾,哈尔滨市被淹1个多月,12万人无家可归,淹死、病死灾民2万余人。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ed1e5f0100k4uj.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