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为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是最不孝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 》的《离娄章句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里面说到: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的意思。
原文: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从原文可以看出,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而是没有尽到后辈应尽的责任。
扩展资料
“不孝有三”中的“三”只是个虚数,并不是指只有三件。其“不孝有三”应按照孟子的《离娄章句下》来解释。
“不孝有三”其实有五件: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好货财,私妻子(只顾老婆孩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从耳目之欲(放纵情色享乐),以为父母戮(让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也;
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不孝有三是指:陷亲不义,不求仕宦,无子绝祀。这三种不孝之中,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
此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汉 赵岐 注:“於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对于该段文字的解释,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汉代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将“后”解释为后代的意思。第二,后代学者对该文有不同看法和译法,倾向于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尚无具体的学术性定论。
扩展资料: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辨析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舜娶尧之二女,并不是男女双方情感的需要,也不是媒人的牵线搭桥,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据《尚书》、《史记》 等记载,尧年老时,想寻求一位继任者,众人推荐了舜,当时,舜是一个鳏夫,而尧却决定用六戚观人法考察他,于是把二女嫁 给了舜。假设以没有子嗣是大不孝的观念为价值标准,众人不会推荐舜,尧也不可能去考察他。
所以,在此处孟子以舜不告而娶来论证孝不孝的问题绝对与传子孙以继香火无关。实际上,尧嫁二女的目的是考察舜是否具有成为继体之君的资格,无论这个资格涵盖哪些内容,肯定与婚姻子嗣无瓜葛,因为舜那时就是鳏夫。
因此,后世多采用的赵岐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注释,与孟子“不孝者五”的内容相去甚远。孟子自己的“不孝者五”,不但内容具体无歧义,且符合孔、孟所尊崇的孝道结构,又为何创造“不孝有三”?这在逻辑上显然是不通的。
由此看来四百年后的赵岐之“三不孝”的解说,既没 有“不孝者五”合乎情理,在与孟子的诸多论述做比较之 下,它不仅与孟子本人关于孝的观念相牾,也和孟子之前 的儒家学者关于孝的思想大相径庭,显得荒谬至极。
所以,孟子的原意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娶妻的时候没有禀告父母,是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为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如果人们非要依文解义,从形式上解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无后为大”,是指没有后德,不能被后人所尊重、学习和效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孝有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是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以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最为严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拼音:bú xiào yǒu sān,wú hòu wéi dà。
出处: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白话译文: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孟子·离娄上》:“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以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最为严重。
舜在没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君子认为这种事情还是应该告知父母的。”
观点争议:
“后”应该译为“后代、后继者”,《孟子》全书都没有把“无”作为“不尽……之责”来解释,比如孟子说墨家“杨氏为我, 是无君也。墨氏兼爱, 是无父也。
(《孟子·滕文公下》)”其中的“无”就必须做“没有”来解释,否则按照“无后”来套用就会翻译成“杨朱为我的观念,是不尽君主的责任。墨子兼爱的观念,是不尽父亲的责任。”这种解释是很可笑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