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别赏析

《送别》 李白 鉴赏
悬赏分:20 - 解决时间:2009-5-1 22:22
送别

斗酒渭城边。
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
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
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
新月到应圆。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用雪来比喻梨花,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体现对友人豪迈豁达的祝愿。

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宕开一笔,铺陈叙述。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这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然而这美好的春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

颈联“惜别倾壶醑,临分增马鞭”这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诗文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诗人“倾壶”一饮,把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待到真的要分别之时,“马上赠鞭”,以示纪念,尽管舍不得却故作豪迈。

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诗人写目的地之景而浮想联翩,因景生情,因景结情,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寄托。

李白《送别》原文: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译文:

渭城边上我们纵酒言别,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满树的梨花就像积雪那样洁白,千万条的杨树叶恰似那缕缕青烟。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

扩展资料

李白一生,仗剑远游,行踪无定,而大起大落的非凡际遭又使他有机会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结识了太多的名流侠士、官宦庶民,又极不情愿地辞别过数不清的故旧知己、好友亲朋,几乎每一次相逢都是一个传奇,每一次吟别都是一支绝唱。

李白的理想世界和情感世界都极为矛盾复杂,集儒道释墨于一身。一方面,他崇尚儒家道统,一方面,却又宣言“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一方面,他愤世嫉俗,欲隐居山林,返于自然;而另一方面,却又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大有“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的古道热肠。

因而,他的人生哲理既有超脱消极的因素,亦不乏“达则兼济天下”的豪情。这种复杂的人生观也同样表现在他的送别诗中。

1、壮别

诗人豁达大度、豪爽俊逸,不似多愁善感之辈,故虽感情丰富,视友如亲,但离别之际,决不会“儿女共沾巾”,而只能予人以昂扬进取之勉。如《渡荆门送别》一诗,便是壮别之代表。全诗以启程远游起笔,以途中所见景色为干,以惜别作结。这些送别诗,缘情依景,依依惜别中见得豪放,恋恋不舍中深蕴壮怀。

2、醉别

李太白嗜酒如命,唯月是爱,但他并不是那种“只愿长醉不愿醒”的消极入世者,也没有“一醉解千愁”的动因。他坚持人各有命,天命难违,必须豁达,不必忧愁的主张,深知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哲理,因而酒月二物自然也成了他性格的象征,这在他的送别诗中可以得到印证。

3、惜别

李太白一生游历南北西东,朋友甚多,与达官贵人,好友亲朋,山野村夫,隐逸之士,甚至黄发垂髫,均有聚散,也有吟咏,几乎所有的相聚都让诗人喜中从来,而每一次相别又使诗人依依不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送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7
《送别》(又名《送杨子《送别》(又名《送杨子》)(李白,一说岑参作)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写送别的地点。“斗酒”是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气氛。“醉不眠”写送别者对被送者的真挚情感,虽醉而不忘是在送别,可见关切之深。王昌龄《别李浦之京》:“故园今在灞陵西,江畔逢君醉不迷。小弟邻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可证醉而不迷是关切之深。

醉,是一种巅峰体验,杨义:“情绪巅峰体验是一种奇异的体验,神思袭来,往往使生命主体尽情地把自己的生命向外发散,从而使人与宇宙万物产生了一种新的生命因缘。”“人与人间交换生命信息也发生了‘魔变’,变得深致,而且变出匪夷所思的新花招。”(《李杜诗学》P97)于是醉态中诗人眼中的景物魔变了: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描写送别之地醉人眼中的景色。有梨花,肯定是春花灿烂的季节,应该是生机勃勃。但在酣醉而痛苦的诗人笔下,鲜丽的春天的景色却带上了寒冷的色彩。这与岑参《白雪歌》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然不同。岑参是带着新奇的心态观察大雪纷飞的景色,而他熟悉的是梨花盛开的场景,故用梨花盛开写银装素裹的世界,其间所透露的是边塞军人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的精神。李白写的是分别,有心中的苦涩,故而满树梨花的烂漫景致也幻化为冰冷之物,成片杨叶的新绿上那展示新姿的白色也幻化成飘忽不定的烟尘。这是写幻化的实景,并借景传达心中的情感。这就是造境,因为心苦,所以景寒。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颈联“惜别倾壶醑(xǔ,美酒),临分赠马鞭”,具体写分别的情景。送人,不管友情多深,不管多么不舍,总得有分别的一刹那。在不得不离开之时,要离去的人倾壶喝酒,送行的人临别交给友人马鞭,都是无奈而又故作豪放的姿态,是男子汉式的痛苦和洒脱。醉态中的诗人和友人,除了分别痛苦的搅扰,他们已忘记身外的任何事情,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没有温情脉脉,没有温文尔雅,只有这放肆的离别之苦。壮士式的告别,故此不做小儿女态,同样展现了盛唐人的大丈夫气概。

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写送别友人的深情。是设想之语。设想看着友人到达目的地“颖”,计算友人到“颖”地的时间当在月圆之夜,可见这颗心已经跟随友人而去,而且很久。写跟随之远、跟随之久,虽是设想之词,却抒发了对友人无限深情的牵挂。这是李白式的抒情,真挚、深情而富有浪漫情调。通过“遥想”传达友谊,在李白诗中比较常见,如《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又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也是唐人常见的抒情方式,如牟融《送客之杭》:“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帆带夕阳投越浦,心随明月到杭州。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小结】

1.依托观景人的心态和醉态描写景物,令景物随着心态的变化而变化,醉态、心态与景物融而为一,写出了特定情境下的物色和心灵,浪漫而神秘。

2. 语言俗中有雅,自然流畅。诗歌首联是通俗的口语;颔联工丽流美;颈联是工对,又有俗语;结语不用对句,却在想象中蕴含深情。通俗和工丽结合,真情与想象相融,情致感人。
》)赏析(李白,一说岑参作)
第2个回答  2010-06-27
在我看来,作者并没有什么离别的悲情呀。倒是有深深的友情和祝福之意。

他和朋友在城边小酒馆喝酒,喝醉了,却还不思睡眠。想想看啊,那些很伤心的人,喝醉了就都昏昏沉沉地睡过去了,好逃避当下的不顺之境。而如果心情舒畅,即使喝醉了,还是会有情趣到野外看星星呀,感受一下酒后的非同寻常境界的。而作者他们所感受到的非同寻常境界就是梨花像雪一样明亮雪白,也许现实中的梨花并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白,但是喝完酒之后,那不是太明了的双眼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看景物,因此,梨花就给了作者一个雪的映象(应该是很美丽的),再看柳树,那垂直的细细柳条,在作者迷迷糊糊的双眼之中变成了缕缕青烟(这应该也是比平常所见的柳条要美的)。后来,他们将酒一干而尽以表示惜别之情,作者在最后分别的时候,双手递给友人马鞭,一来是表示深深友情,二来也表示对友人今后之路的祝福。(赠马鞭这个动作就和倾壶醑是一样的,包含了很多心意,很多友情)。最后,作者看着朋友离去,离去的方向是颍水之上,这里也许包含着作者对友人的祝福,朋友向上走,也就是朋友的境遇向好处发展的意思。新月在朋友到达的时候应当会变圆,是作者在估计朋友到达的时间,友人已经策马离去,而作者的心还在友人那里,为友人想着到的时候会怎样,这不是就和母亲送孩子去上学,还为孩子想着学校的饭食状况一样吗? 同样也是表现出作者与友人深深的友情。同时,月圆,有圆满的意思,作者也是在希望友人能够在那边圆满心愿。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楼上的不会别乱答。。。
翻译此诗不难,下面更多的是意译,参考译文如下:
渭城边上我们纵酒言别,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压在树丛上的积雪就像那雪白的梨花,千万条的杨树叶恰似那缕缕青烟。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

注释:
1、斗:计容积的量器,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里形容饮酒之多。
2、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3、垆头:酒坊,酒家。
4、醑(xǔ): 美酒。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的。梨花是温暖的春天才有的,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

PS:我这里想说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是岑参,诗题是《送杨子》,由于,李白的诗逸散很多,后人在总结的时候难免谬误,错把其他唐人的诗作混入。稍微知道点的人都知道用梨花来比喻雪诗岑嘉州的首创,也是他的诗被人津津乐道的地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只有他把边塞的雄浑写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是笔者的观点。笔者也是有依据的,前人也都对此诗进行过考据,一致认为这是岑嘉州的作品。这里我引一下其它人的观点。南宋的严羽就在其作品《沧浪诗话》中写道:太白诗“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乃岑参之诗误人,太白塞上曲“肇马新夸紫玉鞍”者,乃王昌龄之诗,亦误入。昌龄本有二篇,前集乃“秦时明月汉时关”也。今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孙琴安在《五律诗精评》中也写道:余谓盛唐诸家五律中,岑参句法与李自最为相近,如“斗酒城边,垆头醉不眠。”、“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布上柳枝黄,炉头酒正香”等,不唯起句,即通篇亦多酷似太白。许学夷以为诗有“句不能点”者,终唐之世,唯太白、嘉州最为得之,杜甫、王维则其次也。中、晚之际,则推张籍,韩娜次之,此外蔑矣。笔者对李白的诗也是相当喜爱,不过学术的考据也是必要的,把别人的诗安在诗仙身上,估计诗仙天上有知也不会答应,岑嘉州也不会答应。有什么问题楼主可以找我继续探讨,鄙视随便回答问题的人,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打字好累,楼主给分吧,呵呵。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470651.html?si=1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