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在我身边作文300字

急!各位帮帮忙!6月16日下午3:00以前能给我么?就是今天下午3:00以前!!!!!!各位帮帮忙吧!
六月之前帮我就行了!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新世纪新时代,新国家新文明”,不要让文明下,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让“文明与我同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6
文明在我身边
文明无处不在,有时它是不随手乱丢垃圾,有时它是一句“谢谢”,有时它是少说一句粗话,有时它是拾金不昧,有时它是……然而我今天要说的中华民族最悠久的文明礼仪---礼让。
礼让是指在排队或等待时懂礼貌讲文明的人会让长者或晚辈先来,而不是为了谁先谁后而争斗,以此表现对长者的敬意、对晚辈的爱护。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太阳挂在天空的中央,炙烤着大地,泥土都干渴地“咯咯”作响。我打完了乒乓球,全身上下都是汗,好象刚从水里浸过,衣服紧贴着每寸皮肤。渴得受不了的我,迫不及待地掏出衣袋中的零钱,向公园门口的小卖铺飞奔而去。
正在奔跑的我想象着那冰镇的可乐从喉咙冲向胃的那个爽劲,不知不觉中就跑到了小卖铺。谁知,和我一样的人不只一个,虽然没有人山人海,但也足够把只有方寸大的小卖铺围得个水泄不通了。
看此情景,我想我还是直接冲进小卖铺拿一瓶可口可乐得了,还不必排那长队呢!于是,我屏住呼吸,冲进人堆里,我猛然发现,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止我一个,不排队的人几乎都是这个想法。我刚一冲进人堆里,就被左挤右挤给挤了出来。“我就不信拿不到可乐”,被激怒的我象一头准备迎战的公牛,又冲进了人堆里……
经过了十几次的实验,我坚信这个方法不可行!万般无耐的我只好老老实实地加入买饮料的长龙中,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我等呀等呀,过了好久,终于轮到我买可乐了,可就在这时候,我后面的一位大哥哥夺走了我最后的“一线生机”,只见他三步并着两步,
几乎是冲进来的,并大声喊到:“老板,快给我一瓶冰镇饮料”见他心及如焚的样子,老板将原本已递给我的也是冰柜里最后的一瓶可乐转递给了大哥哥,大哥哥接过老板手中的可乐,随手将钱一扔,“谢谢” 没等大汗淋漓的我恍过神来,他转身就不见人影了。
“小朋友,对不起,饮料卖完,请到别处去买吧。”顿时间我才反应过来,手中的零钱已经被汗浸透,我气愤的转过身来,随口说了声:“今天真倒霉”,急步得向别处的小卖铺方向走去。
走着走着,我被不远处的喧闹声打住,我朝着人群走去,只见人群中央有一位小男孩,因中暑而晕倒在地上,旁边还有一位正在哭诉的小姑娘,而刚才买饮料的大哥哥正在用可乐给他解暑,一边帮他联系家人,一边还给他降温。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清醒过来了,发白的脸庞渐渐地恢复了红润,他的家人也正好赶到,并向那位大哥哥说了声“谢谢”。随后就带着小男孩向公园门口走去。
就在这时,大哥哥转身看到了我,“对不起,小朋友,因为有人中暑晕倒了,刚才我太急了,”“没关系,我都看到了,你也是在帮助别人。此时的我早已忘记刚才没买到饮料的不快,心里冰爽极,加快脚步向小卖铺跑去。
礼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是炎黄子孙代代相传礼仪。
第2个回答  2019-06-02
哈哈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