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石窟的著名石窟万佛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据史料记载石窟开凿于北宋末年(宣和-靖廉即1119-1127)年间,明清两代数次扩建。现存石窟22处且深浅不一,或独居耸壁或洞穴相通,是陕北罕见的一组摩崖石窟,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后来石窟又被一些山林隐士所赏识,视为洞天仙境,称为“小林屋”(林屋为全国十大洞天之九);石壁上尚有“小林屋”三字篆刻。据考证推测勒石于清乾隆年间即(1735-1799)年,由于年代久远书写人不详。神路尽处,便是石室正殿,一年老长者微笑而立,直觉告知这位便是正殿的管理人员了。这里的神灵一定很灵验,侍奉的老者七十有余,但对神路的恐惧几近全无,笑呵呵的称有神在保佑呢,让我这位陌生的访者,不得不心生敬畏!对神也一下肃然起敬了起来,尽管我是无神论者。
大雄宝殿当数万佛洞石窟中最大的殿堂了,高距离地30米,进深11.7米,宽10.24米,洞高4.62米,正中的如来佛像高3.7米,周围石壁和巨型方柱雕刻佛像近万。窟顶有浮雕神龙、
仙狮、福麒、天马和八卦,花卉藻井图案,石壁佛像群雕刻始于明嘉靖(1522-1566)年和万历年间,是由绥德衞和一些富甲送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碑记清咸丰(1851-1861)年间有一次较大的维修。殿内有记事碑多座,其中两块置于与石室一体的两石龟背上;感慨石窟打凿人别具匠心的思维。这对石龟分置于石门两侧,驮背已有数百年;进得正殿朝佛膜拜时一定不要忘了要摸摸神龟,如身体哪有不适,摸摸神龟对应之处,虔诚出殿时,定会疾病全无神清气爽,据说很灵验的。“万佛洞由迦蓝护法殿(大雄宝殿)九天圣母洞、无量寿佛殿、观音阁、白衣洞、灵王洞、地藏菩萨殿、福禄寿神殿、三星殿以及孙氏坐化娘娘庙洞等22个石窟组成”高锦战老人介绍着,“万佛洞寺庙大致形成于宋代,当时与西夏连年征战,晚唐诗人陈陶在《陇西行》的诗句里就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描述,就是指米脂及以北一带。人民为避于战争,利用其险要的地势,自然洞穴凿窟避难,现仍留有栈道圆孔数十;无定河两岸随处可见的烽火台足以证明当年战争的频繁。避难的人数多了,凿开的洞穴有的便供上了保护神,期望神灵保佑平安,久之逐渐形成寺庙。初名万福洞,到明朝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大雄宝殿佛像雕刻近万,又名万佛洞,渐成佛教圣地”。高锦战老人估计是现在最了解万佛洞历史渊源的人了。在众多石窟的南侧有一个孙氏娘娘庙不得不提及。传说塞外牧姑孙氏姐妹,徒步追赶被风吹散之群羊,忽遇一白须长者微赐奥妙能举步轻云,一日落于米脂孟家岔口时太阳已西斜,问一农夫:今天能否到达潼关,农夫用惊疑的目光看了看衣着象牧羊、操外地口音的这两位姑娘回答说:“太阳快落山了,怎么能走千里路呢。绝对不可能到达潼关啊”。大概是没有接上口气,这两位初有点道行的姑娘,法力尽失,只好宿在此地。其妹秀英就在孟家岔修炼后得道成仙。姐姐桂英则抵万佛洞使火工之役。时值万佛洞正在扩建,工人数十,孙桂英一天忙于火工,夜晚还虔诚修炼。有时还给周边的产妇接生小孩,催生、下奶、分娩医治血迷等,使很多难产妇女脱险过关。久而久之这位本领高超、不分昼夜、随叫随到的收生婆(即旧时的稳婆)最受产妇的欢迎。接生孩子的美名亦愈传愈远。终于感动神灵赐其长寿为百姓造福;年近九旬时在娘娘庙原址坐化升天。人们为纪念这位和蔼能干不论穷富的接生婆,便在原地将她的遗体塑于像内,长年供以香火。故事虽是传说,但孙氏坐化却真,该庙虽已三易其容,但见到其真骨者甚多,一九九一年由米脂河西党家沟村彩塑师傅刘锁重塑。并以农家老婆婆慈祥的面容展示人间,而今真骨尚在塑像内。时至今日求子保女的香客络绎不断,香火鼎盛;庙内的多块石匾就是最好的见证。在侧还存清书法家叶兰在同治年间题字“神应”的石刻。万佛洞多洞相连,巧夺天工,浑然天成。一些怪石之奇,景观之险,无不谓之惊叹,让人流连忘返;登高远眺,心旷神怡;心情豁然开朗忽然想起晋代的陶渊明,倒是感觉此处抑或是陕北的世外桃源!
日久天长世事沧桑,万佛洞又迎来政通人和的时代。经26年不懈努力,遭到严重破坏的万佛洞现已基本复修完好,当前万佛洞已成为陕北著名的旅游景点,二零零七年被列为榆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论你走进米脂或将离开米脂时,万佛洞都应去看看的,它能将久远的关于米脂的故事和民间传说如昨日再现,静静的讲述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