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渊源和发展历史

如题所述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华夏武术拳种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陈氏太极拳,作为东方武术文化的一块瑰宝,尤其引人注目。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究太极拳的渊源与发展历程。
太极拳的渊源与发展
在众多中国武术流派和拳种中,没有一种能像太极拳这样普及和广为人知。这不仅是因为太极拳具有舒柔、缠绵、内外兼修、祛病延年的特点,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练习;而且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太极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有外国朋友在学习太极拳后说:太极拳是中国人处世哲学在武术上的体现。因此,越来越多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国际友人开始习练太极拳。如今,太极拳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人民喜爱的运动。它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文化隔阂,回归到人类自然的属性。
“太极”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自然观范畴。最早出现在《易·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也就是说,两仪(阴阳)是由太极演变而来。后汉郑玄解释“太极”为“浑和未分之气”,即“太极”是天地未分时的混沌元气,是产生万物的源头。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来看,宇宙诞生前是一个没有物质、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纯能量质点。这个纯能量质点的大爆炸产生了宇宙空间和天体,天体的空间运动产生了有序的时间,因此有了物质的变化、发展和规律。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说的“太极”就相当于这个没有时空和物质的纯能量质点。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中都主张“无”。魏晋王弼将“太极”解释为“无”。他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周易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称为有。有形的东西都具有阴阳两仪,由于阴阳的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演变,但它们最终都始于“无”即“太极”。
太极拳与其它拳种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将这种阴阳太极哲理应用于拳理之中。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但这并不重要。我们说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产物,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
但从现在普及、广为流传的太极拳种来看,其渊源可追溯到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氏九世祖陈王庭(又名奏廷)。他是明末战将(约1600-1680年),明亡后隐居,晚年耕余创拳。陈王庭遗著《长短句》中有“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之句。《黄庭》即《黄庭经》,是西晋魏华存所著,结合道学与医学思想为一体,被道家称为“学仙之玉律、修道之金科”,是历来修道之士修身养性的经典著作。因此,陈王庭在创拳时以道家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逐渐演变为独具风格的太极拳种。归纳起来,陈王庭创拳主要有三个方面来源: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如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太祖长拳等,创编了太极拳套路;应用了道家的吐纳导引术,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行气运动方法;采纳了古代的阴阳学说(太极两仪)和中医经络学说,使拳术与哲学、医学相结合。
早期的陈氏太极还有“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至乾隆年间陈家沟失传,由门徒郭永福传于山西洪洞。1975~1976年陈立清两次亲往,从许方庆老师处寻回。因此可以说是现存最古老的太极拳套路。陈氏太极拳原有五路和炮捶,可惜没有完整地继承下来。现仅存“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陈氏太极拳大、小架一路和二路(炮捶)和推手以及刀、枪、剑、棍、锏、锤、杆等各种器械套路。
太极拳在长期流传中,又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特点较显著的有陈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五派。为了适应更多更广的人习练,后来又出现了简化24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等。为了便于比赛,统一规范,现今又出现了太极拳、剑等竞赛套路。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独树一帜,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敌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都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练习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1、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4、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5、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6、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