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多宝山铜矿床

如题所述

多宝山矿床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是多宝山斑岩铜矿田中的主要矿床,其东南面还分布有规模较小的铜山、小多宝山矿床;及报捷、孤山、争光等矿点。

一、区域背景

多宝山矿床是我国北部成矿域古亚洲活动带东段多宝山—阿尔山斑岩成矿带上的重要矿床,位于天山—兴蒙褶皱系大兴安岭优地槽褶皱带北东段,新开岭断裂北西侧,西邻嫩江大断裂(图3.1.1)。

地球物理背景场表现为:矿区处于大兴安岭—武陵山北东东向重力梯度带的北段东侧,相应区域磁场总体呈北东向展布。

地球化学场呈北东向断续分布的Cu高背景(w(Cu)>24×10-6)区(宽河村—多宝山一带),多宝山矿区位于该高背景区的西南端。

二、成矿环境

多宝山矿区的古构造环境:空间上位于大陆边缘区域深断裂的隆起一侧,时间上处在造山期后长期上隆所诱导出的伸展拉张构造环境。

1.地层

矿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奥陶系、志留系岩层,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及第四系仅局部分布(图3.1.3);石炭系以新地层与泥盆系以老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多宝山矿区出露地层以中奥陶铜山组(O2t)凝灰质碎屑岩,多宝山组(O2d)英安质、安山质熔岩及火山角砾岩、凝灰岩为主;局部凹陷处,分布有石炭系—二叠系陆相沉积。

2.构造

由于经受了多次构造运动,矿区构造极为复杂。多宝山矿床位于 NE向区域深断裂隆起的一侧,具有多期活动的三矿沟—多宝山—争光 NW 向构造-岩浆岩带的中段。该构造带由小多宝山倒转背斜,多宝山倒转背斜和 NW向断裂,以及 NE25°~40°,近 SN向、近EW向的断裂组成。多宝山、铜山矿床即位于多宝山倒转背斜近轴部,NW 向与 NE 向断裂的交汇部位。容矿构造为微细裂隙及韧性剪切带的片理。

图3.1.1 多宝山矿田区域地质背景剖析图

3.岩浆岩

自加里东期以来,岩浆活动频繁,不同期形成的各类岩浆岩均有出露。主要分布于矿区的北部和中部。岩性以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为主,其次为更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斑岩。

海西期多宝山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复式岩体与成矿关系密切。花岗闪长岩呈不规则小岩株产出,出露面积约 9km2,侵入于多宝山组地层中,接触带多呈犬牙交错状。出露地表的花岗闪长斑岩,呈两个长轴为NW向的透镜状小岩体分布于花岗闪长岩中,面积分别为0.08km2和0.09km2,接触带附近花岗闪长岩明显破碎,并见变质晕圈。

4.区域地球化学

(1)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多宝山地区中奥陶统地层主要岩石中微量元素含量统计(表3.1.1)表明:早期安山岩具有较高的Cu、Zn含量,为区域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

表3.1.1 多宝山地区中奥陶统地层主要岩石中微量元素含量

岩浆岩中微量元素含量统计(表3.1.2):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中,Cu、Ag元素明显富集,与酸性岩平均丰度(鄢明才等1996)相比,其富集倍数分别达33~20和12~8倍,以花岗闪长斑岩中含量最高,反映矿床形成与花岗闪长斑岩关系密切。

表3.1.2 多宝山铜矿区岩浆岩中微量元素含量

据矿区岩体含矿性评价研究,含矿岩体的地球化学标志:Cu元素含量大于100×10-6、变异系数大于1;岩体中Cu元素的分布呈双峰或多峰型。

环绕多宝山矿田向外,Cu元素依次出现增高场→降低场→正常场(图3.1.2),显示矿床的Cu部分来自围岩。

(2)异常元素组合与分布。异常元素以 Cu、Mo、Ag、Au、Sb、Zn为主。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Cu元素异常范围约19km2(图3.1.3);Cu、Mo、Ag、Au异常具有清晰的浓度分带,Cu、Mo衬值、变异系数均较大。主要异常元素特征参数见表3.1.3。受 NW和 NE向两组断裂控制,异常形态显示为不规则状,北东向延伸较长。

图3.1.2 矿田铜量(水系沉积物)分布图

表3.1.3 多宝山地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参数表

5.区域地球物理场

多宝山矿田位于三矿沟—争光北西向重力梯度带中梯度较大的地段,其北东为海西期斜长花岗岩体形成的区域重力低(图3.1.3)。

图3.1.3 多宝山矿田区域场剖析图

在ΔT区域正磁场中,彼此孤立的近等轴状正磁异常,强度约300~500nT为中酸性岩体反映;大面积平稳的负磁场区与古生界地层分布基本一致;局部地段的跳跃磁场,多为中生界火山岩反映。

区内走向明显的带状重、磁异常较为突出,反映了断裂构造的分布,如桦树排子—卧都河负磁异常带,三矿沟—争光重力梯度带等。

三、矿床地质特征

1.矿体组合分布及产状

矿床由多个矿体(或矿体群)组成。矿体形态复杂,呈雁行排列。根据矿体相对于斑岩体的空间部位,分为四个矿带:即位于斑岩体下盘的花岗闪长岩中的Ⅰ号矿带,和位于斑岩体上盘花岗闪长岩中由北西→南东依次排列的Ⅲ、Ⅱ、Ⅳ号矿带(图3.1.4)。各矿带一般距斑岩体0~500m,以距离50~150m处矿化最好。矿体多呈透镜状和条带状,大多向SE倾斜;矿体规模以Ⅲ号主矿带最大,且产状最陡。

图3.1.4 多宝山铜矿床矿带分布与地质剖面联系图

2.矿石构造及主要矿物组合

矿石构造主要为细脉浸染状,次为浸染状和脉状,亦有团块状、块状、条带状、杏仁状及土状,但不发育。

原生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和辉钼矿;其次有磁铁矿、赤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及磁黄铁矿等。次生金属矿物主要有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褐铁矿、钼钙矿、黄钾铁矾、铜蓝等。

矿石中有益伴生组分有Au、Ag、Se、Re和Pt族以及Ga等元素。

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斜长石、绢云母、叶绿泥石、方解石、钾长石等。

3.矿化阶段及分带性

多宝山矿床成矿作用可分为三个成矿期,六个成矿阶段:①花岗闪长岩岩浆热液期,黑云母-磁铁矿-硫化物阶段;②花岗闪长斑岩岩浆热液期,包括长石-石英-硫化物阶段、绢云母-石英-硫化物主成矿阶段、绿泥石-黄铁矿阶段、碳酸盐-硫化物阶段;③表生期,氧化阶段。

与矿床热液蚀变分带对应,由内向外可大致分为三个矿化带:①铜钼矿化带:以辉铜矿为主,分布于斑岩体的边部和周围,近石英核部辉钼矿增多;②铜矿化带:其主矿带与绢云母化带相吻合,中部以斑铜矿为主,黄铜矿次之,几乎不见黄铁矿,两侧则反之;③黄铁矿化带:大体环绕铜矿带分布,方铅矿、闪锌矿含量相对增高。

4.蚀变类型及分带

热液蚀变明显受花岗闪长斑岩体及NW向构造控制。以斑岩体及NW向构造为中心,向外呈椭圆环带状分布为钾化带→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后期又叠加了呈南北向分布的碳酸盐化带。

钾化带从斑岩体中心向外又可分为:①强硅化亚带或石英核,带内有时见条带状辉钼矿体;②钾硅化亚带,带内铜钼矿化较微弱;③钾长石-黑云母化亚带,带内含铜不均匀,有时可形成条带状铜矿体。

绢云母化带可分为三个亚带,并以石英-绢云母化亚带为中心,向两侧依次为:绿泥石-绢云母化亚带;绿帘石-绿泥石-绢云母化亚带。区内铜矿主要分布在石英-绢云母化亚带和绿泥石-绢云母化亚带内。

5.氧化带

氧化带中可见孔雀石、蓝铜矿、褐铁矿等。

因硅化核抗风化力强,在地貌上常形成山崖;矿带分布地段因裂隙发育,且金属硫化物易风化,在矿体群分布地段则呈负地形。

6.主要控矿因素

中奥陶世中期喷发沉积的一套以中性岩为主的火山碎屑岩。

NE向深断裂与NW向构造交汇部位,控制区内岩浆岩及矿带分布;矿带内,NW向次级背斜近轴部或倾伏端,NW向与NE(或近EW)向断裂交叉部位,或NW向断裂转折部位控制矿床分布;岩石片理及微细裂隙发育地段为矿体赋存的有利部位。

以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为主的中酸性复式侵入岩体。

四、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1.岩矿石物理性质

根据矿区岩、矿石物性统计(表3.1.4)分析如下。

表3.1.4 多宝山铜矿区主要岩、矿石物性统计表

(1)密度:矿石最高,花岗闪长岩最低,火山碎屑岩居中;花岗闪长岩与火山碎屑岩之间虽仅有0.03×103kg·m-3的密度差,但由于岩体一般规模较大,仍可形成较明显的重力低;而当矿体比较集中,且埋深不大时,矿体群上方会出现相对重力高异常。

(2)磁性:岩、矿石磁性均很微弱,安山岩、花岗闪长岩和矿石的磁性略强;凝灰岩最弱。因而,矿带及花岗闪长岩体上有弱磁异常显示,安山岩可形成干扰磁异常。

(3)极化率:宏观上,矿石明显高于围岩(花岗闪长岩与火山岩),黄铁矿化火山岩及含炭质泥岩具同等或更高的极化率,为激电异常的主要干扰地质体。

(4)电阻率:除含炭质泥岩略低外,其他岩、矿石间的电阻率无明显差异。

2.物性模型

据矿区90线和66线综合归纳,多宝山铜矿物性模型见图3.1.11(a),结合矿区岩、矿石物性参数(表3.1.4),物性综合特征归纳于表3.1.5。

3.地球物理异常

(1)矿田区激电异常。呈北西转向北西西向弧形分布,西段尚未封闭(图3.1.5)。异常区出露地层为多宝山组火山碎屑岩,其ηS背景值约3%。以ηS 4%等值线圈闭的异常长度大于6.0km、宽约1.6km,包含14个局部异常,极大值ηSmax一般6%~8%,个别达12%。多宝山矿床位于弧形异常的西部,铜山矿床位于东部。

(2)多宝山矿区物探异常。

①磁异常:Ⅰ、Ⅲ矿带上方有明显的带状弱磁异常,幅值100~200nT,其零值线与矿带范围大体相当(图3.1.6);Ⅲ矿带西南侧岩体上亦有低缓的正磁异常,且幅值与矿带上异常相当。古生界地层上显示为负磁异常,故地面磁法可用以大致圈定岩体及矿带的分布范围。

表3.1.5 多宝山铜矿区物性体分类及其物性特征归纳表

图3.1.5 多宝山矿田激电异常平面图

②激电(中梯)异常: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分布(图3.1.6)。其中Ⅰ矿带异常较规则,西端尚未封闭,长大于3000m,宽200~400m,ηS一般为6%~10%,ηSmax达15%;Ⅱ矿带异常较小,约长450m、宽300m,西部亦未封闭,ηS约8%;Ⅲ矿带异常较平缓,约长550m、宽350m,东南端未封闭,ηSmax≈7%。Ⅰ、Ⅱ矿带异常与矿带符合较好,异常中心与地表出露矿体对应。

Ⅲ矿带虽为矿床的主矿带,但因其位于矿床中部,铜矿化强、黄铁矿化弱,总金属含量仅2.6%~4.2%;而两侧的黄铁矿化强(北东侧Ⅰ矿带总金属含量达4.0%~6.5%;南西侧花岗闪长岩中黄铁矿化含量大于5.0%)。因此,中梯装置激电异常呈中间低,两侧较高的宽缓鞍状(图3.1.7)。异常鞍部宽度达800m,与ηS异常对应的视电阻率ρS曲线呈宽度不一的相对低阻,ρS约1000~2000Ω·m。

在矿化带上,联剖装置激电异常形成一个宽阔的反交点,两侧峰值相距约1km。

图3.1.6 多宝山矿区物探异常剖析图

对应中梯ηS异常峰值部位,偶极ηS断面等值线呈两个明显的“八”字异常;ρS断面中部低阻主要为Ⅲ矿带浅部第四系覆盖(厚约65m)的反映。

综上分析,激电法各种装置的异常反映较为一致,即中部宽缓激电异常为Ⅲ矿带的反映,北侧异常峰值对应于Ⅰ矿带;南侧峰值主要反映黄铁矿化火山岩。

4.干扰体或干扰因素及其影响

安山岩与花岗闪长岩亦有略强磁性,可构成矿带上磁异常的干扰。

黄铁矿化火山碎屑岩及含炭质泥岩具有与矿石同等或更高的极化率,为激电法的主要干扰。由于含炭质泥岩电阻率低于其它岩、矿石,因此炭质泥岩形成的激电异常对应的电阻率较低。可以用激电异常对应的电阻率异常较低,区分炭质泥岩的干扰。

五、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1.岩矿石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主要岩、矿石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见表3.1.6。

2.地球化学异常

(1)岩石测量。①矿田区:Cu、Mo、Ag等元素套合异常的最高值部位与多宝山及铜山矿床区对应较好;铜山矿床外围尚有零星分布的弱异常。在矿田区周围,Pb、Zn、Co、Mn、F等元素形成较分散的零星异常(图 3.1.8)。②矿床区:在矿体上方,Cu、Ag、Mo、F、K2O、Na2O、Sr等形成很好的原生晕异常(图3.1.9)。Cu、Ag、Mo元素外带组合异常与矿化带范围对应,其中内带异常能清楚地反映矿体的赋存部位;As、Pb、Zn 异常呈断续环带状分布于 Cu、Ag、Mo异常的外围,形成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分带。

图3.1.7 多宝山铜矿区90勘探线物探综合剖面图

(2)钻孔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剖面。Cu、Mo、Ag元素围绕矿体形成规模很大的异常,在矿体的前缘部位出现分叉,并局限在花岗闪长岩体分布范围内(图3.1.10);Co异常主要分布在矿体上盘,呈条带状;Pb、Zn、Mn异常位于Co异常的上方。自矿体向上盘围岩(花岗闪长岩)呈Cu、Mo、Ag→Co→Pb、Zn、Mn元素组合分带。

图3.1.8 多宝山矿田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图

表3.1.6 多宝山铜矿区主要岩矿石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

图3.1.9 多宝山铜矿区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平面图

3.元素分带序列与矿化剥蚀程度评价指标

(1)元素分带序列。多宝山矿床元素分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有多位学者作过研究,其主要成果分别列于表3.1.7,并据其综合提出多宝山矿床的元素水平分带与垂直分带序列。

(2)矿化剥蚀程度评价指标。根据矿段90线和1080线勘探剖面,相对矿体不同部位的主要指示元素的累乘指数具有明显的差异,其计算结果及其确定的矿化剥蚀程度评价指标见表3.1.8。采用此评价指标,在许多矿区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4.地球化学异常模型

(1)地球化学异常示意模型。多宝山式[斑岩体以岩枝或岩脉(群)产出]异常模型:平面上,呈拉长的椭圆形或带状分布;剖面上,由矿体向上盘围岩一侧呈偏心的上、下盘(晕不发育)不对称的元素组合分带[图3.1.11(b)]。中心带为Cu、Mo、Au、Ag组合,边缘带为Pb、Zn、As、Mn、Co组合;垂向或轴向上,呈上(前缘)富Cu,下(尾部)富Mo的分带。

(2)赋矿地段地球化学标志。Cu、Mo、Ag 中、内带组合;w(K2O)>3%、w(K2O)/w(Na2O)>1;S、F中、外带组合;Cu、Mo、Ag异常外围分布着零星的 Pb、Zn异常。

图3.1.10 多宝山铜矿90线钻孔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剖面图

六、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1.多宝山铜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归纳于表3.1.10。

2.多宝山铜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模型示于图3.1.11。

表3.1.7 多宝山铜矿区不同剥蚀程度矿体上方元素组合异常水平分带

表3.1.8 相对矿体不同部位元素累乘指数

表3.1.9 多宝山矿床物性模型参数及地球物理异常正演计算方法

表3.1.10 多宝山铜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标志集

图3.1.11 多宝山矿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图

3.地质找矿勘查物探化探优选方法组合流程

(1)圈定矿带:以1∶20万~1∶50万区域重力、航空磁测圈出与北东向重力梯度带交汇的北西向重力梯度带;在航磁ΔT区域正磁场中,显示有强度约300~500nT的近等轴状正磁异常。

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北东向铜的高背景[w(Cu)>24×10-6]区带上,圈出北西向Cu、Mo、Ag等元素组合异常。

(2)圈定含矿(斑)岩体:以1∶2.5万~1∶1万激发极化法与1∶2.5万~1∶5万航磁(地磁)及重力测量,圈出具有弱磁和相对重力低的激电异常(ηS一般2%~4%);并对应有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以Cu、Mo、Ag、Au、Sb、Zn为主的元素组合异常。

(3)寻找和确定矿体赋存部位:1∶2.5万~1∶1万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圈定赋矿部位并评价矿化剥蚀程度。

当矿体埋深不大时,1∶1万~1∶2.5万激发极化法及高精度重、磁显示:ΔZ有明显的带状磁异常,幅值约100~200nT,其零值线与矿带范围大体相当;激电法各类装置均有明显的异常反映,ηS一般为6%~10%;Δg可形成较弱的相对重力高异常。

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简表

表3.1.A 多宝山铜矿床地质特征简表。

表3.1.B 多宝山铜矿床地球物理特征简表。

表3.1.C 多宝山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简表。

表3.1.A 多宝山铜矿床地质特征简表

表3.1.B 多宝山铜矿床地球物理特征简表

表3.1.C 多宝山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简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