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兵临城下?有什么亮点?

如题所述

《兵临城下》评价该剧开场一系列战争场景,可以与《拯救大兵瑞恩》相提并论,或者从狭义上而言就好像是两个人在摧毁斯大林格勒的时候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一样

很显然纳粹分子就是猫,而俄国人则在担心自己会是那只老鼠。只要你把注意力放在神枪手与神枪手的较量这个核心故事上,并且不必介意那些混乱的南腔北调或者是那段非常不靠谱的爱情故事副线。

《兵临城下》亮点有3处

1、这部影片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它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是在众多好莱坞美国战争题材影片中少有的俄罗斯战争题材影片。这部影片,从俄罗斯战争题材的角度再现了俄罗斯的民族和气概,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民族精神。



2、影片人物选取的成功。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以及众多的演员选取,并不是什么大牌的明星,也不是什么特别红的影星,反之,都是一些比较一般的明星来参演这部影片。

但是这部影片的导演,就是通过这些普普通通的演员拍摄出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画面,从而塑造出了一部经典电影,不得不说,这是影片的一个巨大亮点。



3、表现手法上的成功。俄罗斯的这部《兵临城下》,它讲述着一个英雄的传奇与史诗,它虽然是讲述英雄,但是观看这部影片,我们却感受不到一个英雄的架子与另类,反而感觉,这个英雄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并且这部影片中,也没有太多英雄救美的故事,更多的是,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平凡的爱情。这部战争题材的英雄影片,更多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平凡与质朴。这样的表现手法,和美国的英雄主义影片截然不同:美国的英雄主义影片,更加阐述和传达的是个人化和特性化。

更多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英雄怎么特别,怎么了不起,怎么和普通人不一样,给观众带来一种极大的落差,这种落差是英雄和凡人之间的落差,所以在美国影片中更多看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崇高感。

当然,美国的英雄主义影片必然和美女联系在一起,也必然会走向英雄救美的结果。而这,也就是影片与传统个人英雄主义美国电影有区别的地方,也是成功的地方。



剧情简介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瓦西里是一个威震部队的神枪手。他的好枪法百发百中,令敌人闻风丧胆。为了激励士气,树立榜样,瓦西里的战友苏军文宣部军官丹尼洛夫在报纸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英雄事迹,令瓦西里的形象更为高大。

然而坦妮娅的出现让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同时迷恋上了这个飒爽女兵。但塔妮娅喜欢的是瓦西里,这让丹尼洛夫大为妒忌。另一方面,德军派出了他们的狙击手康尼,让同是神枪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瓦西里和康尼开始了斗智斗勇的决斗。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瓦西里·泽索夫演员: 裘德·洛

真实历史人物。乌拉尔山区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练就了瓦西里的好枪法。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打响后,瓦西里应征入伍。他一枪毙敌的绝招在不到十天的战斗里就狙杀了40多名德国兵,一时间“瓦氏神枪,例无虚发”的神话传遍整个战场。

2、康尼少校演员 :艾德·哈里斯

真实历史人物。德军派出的顶尖神枪手,弹无虚发,是德国“措森狙击学校”的校长。瓦西里的名声引发了他的极大兴趣,励志要与其决一高下并消灭对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兵临城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0

《兵临城下》上映于2001年,讲述的是在斯大林战役中两个传奇狙击手的对决,是罕见的狙击题材的战争片。

亮点一:德国投资、法国导演、英国演员,苏联故事

《兵临城下》是由德国投资方投资、德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英国演员裘德·洛

主演,所以电影虽然立足在苏联这战争正义的一方,却在很多情节上狠狠地“黑”了苏联一把。

电影的开始,在子弹匮乏的前提下,主角瓦西里只领到了五发子弹,没有枪,但是军官在后面举着手枪不准这些新兵退缩。他们就只能顶着德军机枪的扫射下去前进,甚至在丹尼洛夫在提出“造神”之前,苏联军官提出振奋军队气势的方法竟然是击杀逃兵,斯大林也不准平民离开这个战火纷飞的城市。

即便最后苏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电影还是展示了无论正义与否,战争的双方手上都沾满了罪孽的鲜血。

亮点二:英雄对于战争的作用

在苏联气势低迷的情况下,瓦西里被奉为狙击神话,这对于苏联前线的士兵来说无疑是镇定剂,甚至瓦西里还受到了小男孩沙夏一家的欢迎,可以说瓦西里鼓舞了整个苏联的气势。

包括德国传奇狙击手康尼也是神话般的存在,所以他才会被德军派来对付瓦西里。

正是因为类似于瓦西里这样的英雄人物对于战争走向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兵临城下》才会着重笔墨来描绘这两个狙击手的对决。

亮点三:战壕里的爱情

毫无疑问,瓦西里是爱着塔尼亚的,但是他又是自卑的,所以他才会跟塔尼亚说出那个“骡子和狼”的故事。在他眼里,大学毕业的塔尼亚和身为牧羊人的自己走不到一起,两人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但是战争这样复杂的环境下一切皆有可能,塔尼亚反而向往能够持枪冲锋前线,为她的父母保持。对于家国的赤子之心让这两人走到了一起,在战壕里的那场亲昵也称得上战争史上最决绝的激情戏。

可以说,无论是对于战争全面的描述还是狙击手之间惊心动魄的对决,《兵临城下》都称得上是最棒的狙击题材的电影。

第2个回答  2019-06-09

《兵临城下》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佳作。尤其战争场面宏大,细节把握非常的到位,人物之间的感情也刻画的十分细腻。亮点是细节真实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士兵使用的枪械,德军先进的机械化作战武器,康尼上校诱惑小孩的巧克力、罐头、和一小块肉,德军的制服,苏军的军大衣,破败的楼房,泥泞的道路以及永远脏的脸和手无不彰显着这种对细节的追求。

此处详举一例,当赫鲁晓夫训话时,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军官们的帽子颜色为两种,一种为蓝色,其实是当时苏联的内务人民委员会,也就是后来贝利亚领导的特务部门,也是著名的克格勃的前身。绿色帽子则是边防军,隶属于内务人民委员会。

影片对于反派的塑造也是非常到位,反派当然是德国侵略者,但是反派的代表就是狙击手尼康,对于这位人物的刻画,导演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包括的尼康的背景,还有一些关于尼康的故事,都在电影中零星的表现出来了,让我们更加了解尼康。

电影的最后,在瓦西里阻击康尼时,康尼知道自己没了活路,最后一个动作是:向瓦西里脱帽致敬。敌人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朋友,只有势均力敌的人才配当敌人。瓦西里和康尼都是智勇双全的狙击手,在战术上,他们要做的是消灭对方,但在情感上,其实心里都很敬佩对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6-10

拍出过《熊的故事》、《虎兄虎弟》等温情故事,以及备受争议的影片《情人》之后,法国知名导演让-雅克·阿诺再次用一部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战争电影,试图深层次的揭示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善恶,然而,既要反映出反法西斯,又毫不客气的黑苏联,让这部片子自上映后就争议不断。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胶着阶段,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作为一名补充兵,瓦西里(裘德•洛饰)来到了这块恐怖的战场。

凭借小时候与父亲猎狼的经历,瓦西里很快成长成为优秀的神枪手,他被苏军宣传军官丹尼洛夫(约瑟夫·费因斯饰)发现,为了鼓舞士气,瓦西里的英雄事迹和战斗故事,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进行广泛传播。

此时,广为人知的神枪手瓦西里,遇到了坚持不撤退的女兵塔妮娅(雷切尔·薇姿饰),两人陷入爱河,却被丹尼洛夫强硬阻止。另一方面,为了猎杀瓦西里,德军派出了狙击手学校的校长康尼少校(艾德·哈里斯饰),一场围绕着两位天才狙击手之间的对决徐徐上演。

亮点一:经典的狙击手对决

在《兵临城下》中,瓦西里借助斯大林格勒残垣断壁的掩护,游走于犬牙交错的战线中,不断寻找着狙击的战机。

德国人很清楚,瓦西里的狙击让德军前线弥漫着恐怖的氛围,想消灭对方的狙击手,只有用狙击手。德国人派出了自己的王牌狙击手康尼。他的任务只有一个,击杀瓦西里。

通过一系列互有胜负的较量,两人终于在废弃的车站中展开最后的对决。为了引出康尼,丹尼洛夫牺牲了自己。最终,这场斗智斗勇的残酷战斗,因康尼别无选择的离开掩体而告终。

亮点二:丹尼洛夫的“造神运动”

片头,瓦西里所在的部队损失殆尽,瓦西里躲在尸体中,却遇到了几名德国军官。为了活下去,他拿起了步枪将这几名军官一一点射,无意中创造了一次战斗奇迹。

在赫鲁晓夫面前提出“我们需要英雄”的宣传军官丹尼洛夫,发现了瓦西里的英雄事迹,并动用自己的关系,试图将瓦西里打造成为一名百战百胜的狙击英雄。

事实证明,他成功了。在丹尼洛夫的不断宣传下,苏军中充满了必胜的斗志,越来越多的士兵以瓦西里为榜样,组建狙击小组猎杀德军,胶着的战争态势逐渐对苏军有利。

为了延续狙击英雄的神话,他不得不使出各种手段,加强对瓦西里的控制,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苏联英雄活着,激励更多的人参战。然而,对瓦西里的复杂感情,让丹尼洛夫选择留下,对祖国的忠诚与欲加荒谬的“造神运动”,让他陷入痛苦的两难,唯有一死才能让他从中得到解脱。

亮点三:残酷的战争与残酷的爱情

虽然被万人敬仰,让敌人谈虎色变,但瓦西里依然是普通一兵,他有喜怒、懂感情。在残酷的战场上,他不得不被丹尼洛夫利用,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强,无形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这时,他恰巧遇到了女兵塔妮娅。

对战争的厌恶与对生存的渴望,让他很快迷恋上了塔妮娅,被苏联英雄追求和喜欢,塔妮娅受宠若惊。在残酷的环境下,两颗年轻的心碰撞在一起。

丹尼洛夫的强硬态度与塔妮娅的负伤离开,让瓦西里清醒过来,面对最强狙击手的挑战,瓦西里的内心只剩下了生与死。

第4个回答  2019-06-10

影片的整体剧情并不是很新颖,甚至有些俗套,有一种美国式英雄的既视感,采用的依然是早期的类似于电影西部牛仔片的传统套路。但他的亮点在于其极致震撼的细节体现和深层内涵,引人深思。

开头苏军官射杀逃兵,用机枪扫射溃兵所表现的那样,就暗讽了一把苏联军队的残忍,包括后来的赫鲁晓夫举行的奢华的宴会,暗暗点了下当时苏军高层的的腐败。但真正捅破窗户纸的,还是瓦西里的战友说的那一番话,直接嘲讽斯大林统治集团的黑暗残忍。

对于某些细节,这部影片真的到了某种令人发指的地步。士兵使用的枪械,德军先进的机械化作战武器,康尼上校诱惑小孩的巧克力、罐头、和一小块肉,德军的制服,苏军的军大衣,破败的楼房,泥泞的道路以及永远脏的脸和手无不彰显着这种对细节的追求。

除了两个代表民族精神的尖端狙击手的对决外,最能打动我的是战争中那段爱情,在一个充满暴力、残杀、欲望的年代,两个人侥幸活着,坐在破旧的台阶上一起幻想未来,相互激励,女主角深情的望着镜头,那一幕莫名的击中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