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逐年上涨,那传说中的通货膨胀是怎么样的?

如题所述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货币现象”,这句话是弗里德曼在1963年的著名论断,引领了一代经济学思想革命。但仔细想来,弗里德曼的这句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也都只是一句废话。实在是空对空。

关键是要有一个逻辑完整又接地气的分析框架。

今天笔记整理了对通胀的一个学习和思考框架,以后再不断地完善和补充,有错误敬请指正,任何分析框架都是“进行时”。

Key Takeaways

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端分析通胀。

自然利率是对央行而言的最重要的概念。

通胀分析没有万能公式。

1.通胀源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平衡

通胀是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供给-需求”是分析一切价格的框架。通胀所研究的是总体价格水平,其“总”供给和“总”需求并非一目了然。总供给是所有商品(产出)的供给,总需求是所有消费者(包括投资者)的支出。下面这张图是我脑海里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逻辑。

在最简单的模型中,总供给永远等于总需求,通胀不会出现。如上图所示,假设最初的预期价格水平(expected
price
level)是2元,当厂商生产100单位商品时(暂不考虑利润),预期收入是200元,这200元通过工资或资本回报的形式交给居民。居民用这200元收入来购买所生产的100单位商品,最终实际价格(realized
price
level)仍然是2元。上面的故事其实是“萨伊定律”的一个版本,换句话说,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所核算的GDP在会计意义上永远是恒等式,实际价格水平总是等于预期价格水平,通胀永远不会出现。

那么,通胀何以产生?

“过量”信贷提供了新的需求,打破了最初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上面的简单模型中,核心假设是“居民总支出(投资+消费)=居民预期收入”。但收入仅是资金来源的一部分,钱既可以是挣来的,也可以是借来的。财政赤字是官方信贷,企业借款和居民信贷是私人信贷,这些都是资金来源。在最初模型上面做一个简单扩展,如下图所示:假设居民“多”借了20元钱,这20元的新增购买力追逐有限的商品,这会导致实际价格水平上升到了2.2,此时通胀率是10%(=2.2/2*100%-100%)。

2.“过量”信贷:有意义的概念,却无法客观衡量

“过量”信贷不等于“新增”信贷。投资需要外部融资来支持(拍脑袋的话大约是30%,其他是自有资金等),因此经济发展自然产生新增信贷。中国每年m2(广义货币)增速可观,但其大部分与实际投资需求有关,与通胀没啥直接关系。2009-10年新增信贷可谓前无古人,也没有带来通胀压力。

区分流量和存量。购买力既是一个流量概念(今年收入多少),也是一个存量概念(家里有多少余粮)。凯恩斯主义者强调流量,新古典主义者强调存量。就中短期而言,购买力应该主要由流量决定。

滥发货币是最明显的过量信贷,但货币数量论基本没有实用价值。巨幅财政赤字只能以新发行货币来finance,当新发行货币成为新增购买力的主体部分时,通胀也就主要由货币发行量来决定,此即“货币数量论”。当货币发行足够高(年均增速在200%以上)时,货币发行量与价格水平几乎是1:1的关系,这并不让人意外。但是,当货币发行速度在100%以下时,货币发行量与价格水平的关系很不显著。此外,从逻辑上来讲,新发货币不一定完全形成购买力(例如QE的直接效应仅是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在现实分析中,货币数量论没有应用价值,完全无需花费时间考察。

3.自然利率的概念:每个central banker思考的起点

凡事都有量和价两个方面。“过量”的信贷是因为信贷价格“太便宜”,这是Wicksell在其著作《利息与价格》里面提出的想法,后来被central bankers奉为圭臬。

当市场利率水平低于“自然利率”时,通胀会加速上升。Wicksell所指的“自然利率”,朴素的理解,是企业家能够赚到钱的利率水平。当市场利率过低时,这意味着企业家更愿意来借钱搞投资。更多的钱涌入原材料市场自然提高原材料价格,继而引发全面价格的上涨(Wicksell的《利息与价格》最初用德文书写,题目是Geldzins
und
Güterpreise,直译为货币利息与商品价格)。再考虑到通胀预期的适应性特征,当利率过低时,通胀会加速上升。因此,现代学术意义上的“自然利率”就被定义为“不发生持续加速通胀的利率水平”,不过现代的这个定义其实很不直观,实则同义反复。

资本市场不平衡导致商品市场不平衡。利率过低意味着资本市场里面对于信贷的需求>供给,资本市场不平衡最终将导致商品市场的不平衡,由此产生通胀。Wicksell的论著最初写于1898年,彼时仍是英国金本位的天下,有此想法殊为不易。

市场利率本来就有自我平衡机制。当前主流观点是央行可以完全控制市场利率(不仅是短期利率,现在BOJ都要控制整条收益率曲线了)。但是,市场利率似乎也可以在没有央行的情况下找到平衡。回到前面的案例。10%的通胀给企业带来了20的额外盈利,这导致资本回报率的提高。资本回报率的提高自然抬升市场利率水平;此外,通胀预期的上升也要求利率上升予以补偿。因此,市场利率本来就有负反馈的机制,本来无需央行。要知道,美国在整个19世纪一直没有央行。

持续通胀的直接原因:Central banks are way behind the curve. 市场利率有自发回归自然利率的倾向,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让市场利率持续的低于自然利率:央行宽松政策。

4.综合考虑供给和需求冲击

前面的讨论完全集中在“过量”信贷对总需求的冲击,但这只是影响通胀的一部分因素。下图列举了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方面对通胀的各类影响因素。

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通胀的最经典工具。当需求过高时,劳动力供给的瓶颈体现为失业率过低,进而推高工资,从成本角度推升通胀。Alan

Blinder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IS曲线(利率->总需求),Okun定律(产出->就业)和菲利普斯曲线(就业->通胀)是宏观经济学里面最靠谱的三个支柱。

对分行业供给瓶颈的研究可能最靠谱。同事曾说,Top-down的通胀预测在实战中用处不大,而bottom-up的分析更为靠谱。所谓bottom-up,主要是指具体分析每个行业的关键供给约束(有时也可能分析各行业的需求),然后把各行业加总起来,得到一个整体性的通胀走势判断。Bottom-up最大程度上利用了供给端的信息,自然比top-down分析要靠谱的多。

寻找供给、需求的关键约束。就供给端而言,发达国家是劳动力紧缺,因此失业率是影响通胀的关键因素。发展中国家是资本品紧缺,因此煤电油运价格往往主导通胀走势。就需求端而言,发达国家是利率政策为主,发展中国家是信贷数量政策为主(甚至影子银行监管政策也会影响需求)。

从供给和需求两端思考问题,用一般均衡的视角。举个例子,有人曾经说过,如果政府供应大量土地进入市场,通胀将下降。这是因为土地也是商品,土地供应的提高让“有限的货币追逐更多的商品”,自然降低通胀压力。但是,如果考虑到土地同时具有担保品功能,新增土地供给很可能提高信贷增速,反而提高通胀。

通胀分析里面似乎没有万能公式。既要抓住主要矛盾,也要不断积累才行。对不同国家的分析方法也不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1
市场经济最容易导致通货膨胀,计划经济通货膨胀几率很小,我国现在的经济模式是两者的总和,有大调控,有自由市场。如若发生物资和行业的龚断,钱买不到相应价值的物,或远远高于相应价值的物品就是通货膨胀。
第2个回答  2021-01-20
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
第3个回答  2021-01-20
通货膨胀是指钱越来越不值钱,东西越来越贵,导致了恶性的经济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