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各国增加贸易赢余的主要措施?

如题所述

  定量分析表明,中国经常性(或贸易)账户盈余大幅攀升的直接主要成因,包括人民币汇率低估、外资增长过快、外国需求旺盛和国内消费不足。如果要在数年内明显改善国际收支平衡,一个可能的政策组合是: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年均升值约2.5%;将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增长控制在零左右;加速资本项目管制的开放;切实拓宽外企在中国的融资渠道(包括允许外企发债);逐步扩大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争取在一年内分几次将每日波幅扩大到上下2%)。

  贸易盈余高增长的后果

  与中国国际收支盈余的原因分析相比,对后果的判断更加困难。因为大规模国际收支盈余带来的主要影响(尤其是全球性影响)是增加了一系列的风险,而非当期的经济损失,短期内它对本国经济增长甚至有益处。这些风险只要不成为现实,多数人无法直接感受到其威胁;但一旦变成现实,后果几乎无法估量。这也是这种风险往往被低估的重要原因。

  具体来说,我认为中国国际收支盈余大幅上升带来的主要风险包括:

  ——国际经济不平衡的增大,可能带来国际汇率(尤其是美元)和全球经济的突然大幅调整。在美国巨额经常性赤字条件下,金融市场可能出现由于恐慌而导致的美元下跌,美国市场利率大幅攀升,经济突然陷入衰退。美国的经济衰退会导致新兴市场国家更大幅度的经济衰退。

  ——中国的国际收支盈余如果持续高速上升,会导致今后出现人民币汇率突然调整(以及中国经济调整)的风险。如果中国的汇率和经济出现突然的大幅调整, 对其它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和地区)和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会有很大冲击。

  ——国际收支不平衡,必然导致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增加。按美国的统计,去年美国7200亿美元的经常项目赤字中,约30%来自于对中国的赤字,是所有单个国家中最大的。中国作为国际收支盈余大幅增长的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国际社会要求中国调整政策的政治压力。

  ——中国国际收支盈余的高速增长,带来流动性过剩和货币政策的被动。流动性过剩可能带来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在外汇储备高速成长条件下,外汇储备收益远低于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收益率这一矛盾将日益突出;而一旦出现汇率大幅调整,中国外汇储备将面临巨大损失。

  贸易盈余增长的成因

  目前,中国的国际收支盈余主要来自于经常项目的盈余。从理论上讲,解释经常项盈余的可能因素至少包括:汇率被低估;内需不足(在此背后,又有理论认为消费不足可能来自于储蓄率过高、投资率过低等);财政赤字减少(此为双赤字理论);外商投资增长(其它国家将对美国的贸易赤字转移到中国);进口替代,等等。

  我们用公开的数据对上述理论判断的有用性作了一些直观的判断。得出的初步结果是:

  第一,2002年来实际有效汇率有所贬值,与经常性盈余基本同步,这似乎是贸易顺差上升的一个原因;

  第二,2003年来中国内需增长基本稳定,直观上不成为进口增长乏力的主要理由;

  第三,财政赤字的变化直观上似乎与经常性盈余没有关系;

  第四,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与经常性账户盈余呈正相关。

  我们进一步运用VAR模型对中国贸易盈余增长成因所作的实证分析显示:

  首先,各因素对贸易盈余/GDP比重变化的贡献的排序为:汇率、外资、外需、内需。在过去11年中,汇率的变化解释了贸易盈余占GDP比重变动的34%, 其次为外资(31%)、外需(25%)和内需(10%)(见下图)。

  数据来源:德意志银行

  其次,贸易盈余/GDP比重对汇率、外资、外需、国内消费的弹性分别是0.4、0.08、1、0.08;即名义有效汇率、外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OECD国家GDP增长率和中国国内消费各下降一个百分点,将分别造成中国贸易盈余/GDP比重下降0.4、0.08、1、0.08个百分点

  因此,假设中国的政策目标是,在三年内逐步将贸易盈余占GDP比重下降为接近于零,则根据本模型,所需要的主要变化包括: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累计升值7.5%;外企占出口比重从目前的57%降低至50%;OECD国家GDP增长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它们分别能使贸易盈余占GDP比重减少3、0.6、1、0.1个百分点,总计4.7个百分点。

  政策含义

  以上分析的政策含义在于:

  第一,各国政府采取合作,主动、有序地调整国际经济不平衡,将有助于减少主要汇率出现突然大幅调整的风险。

  第二,虽然汇率不是决定贸易盈余的惟一因素,但实证研究表明,与其它可量化的因素相比,汇率的相对作用更为重要。

  第三,如果要在若干年内逐步达到国际收支平衡,一个可能的政策组合包括: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年均升值约2.5% 。但如果假设美元对其它货币持续贬值,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则应比年均2.5%更快。比如,假设美元对其它货币在三年内年均贬值3%,则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就需达每年4.5%,才能达到名义有效汇率升值2.5%的目标;

  ——采取一系列政策,将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控制在零左右。具体措施可包括实行两税合并,提高地价、劳动力成本、环保成本等手段;

  ——加速资本项目管制的开放。具体来说,比如,可以考虑将个人无条件购汇上限提高至每年10万美元,允许企业无条件购汇500万美元,为减少资本净流入进一步创造条件。目前,虽然决策者思路已经开始转变,但实际操作中“宽进严出”的现象仍比比皆是;

  ——切实拓宽外企在中国的融资渠道,尤其是允许外资企业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将有助于减少资本净流入对人民币的压力;

  ——逐步扩大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争取在一年内分几次将每日波幅扩大到上下2%),从而减少投机资金在风险调整后的投资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本流入的压力。

  第四,改变其它变量(包括刺激内需,调整财政政策,调整出口结构等),给贸易盈余所带来的改变在统计上不会有特别明显的意义。■

  作者为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此文原载于《财经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3
我认为,大的思路有:

1借助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实施出口鼓励政策,促进本国出口;比如,使用成品和原料,半成品的差别化税率实施有效型的关税保护,对出口厂商提供补贴。

2借助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实施进口限制政策,减少本国进口;比如调整出口退税率,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

3人为干预本币与外币的结算汇率,大方向是低估本币,可考虑钉住主要贸易国货币或主要贸易伙伴的篮子货币;

4采取法律救济手段和行政措施,干预本国外贸企业经营决策,维护本国外贸企业的海外权益。

自己写的,并非网络摘抄,希望对你有用。
第2个回答  2010-06-23
GDP: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全年可供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价值的综合,它衡量的是一国经济的总体生产能力。如果GDP比上一年增加1%,那就相当于是说经济的年增长率是1%。但以价格形式体现出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也会上涨。因此,经济学家喜欢用“实际增长”来测算一国的经济成长。如果名义上一国的经济增长率是7%,而通货膨胀率是5%,那么,实际的年增长率就是2%。
通常情况下,一国GDP的增长率越高,该国的经济越有活力,其货币也会相应地坚挺。但是,在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时,应该考虑到各自不同的经济基数。像美国,日本这样大的经济体,增长率在3%左右已经可以视为非常不错了;而像中国这样一个较小的经济实体,如果只有3%的增长率,那就无法认定其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了。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它说明生产原料价格的情况,可以用来衡量各种不同的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各国是通过统计局来向各大生产商搜集各种商品的报价,并通过自己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百进位形态以便比较。例如:现在美国公布的数据以1967年的指数当作100来计算,这个指标由美国劳工部公布,每月一次。大家看到如果公布的这个指数比预期高,说明有通货膨胀的可能。有关方面会就此进行研究,考虑是否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个国家的货币因而会升值,会产生利好。如果这个指数比预期的差,那么该货币会下跌。
CPI:这是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英文缩写。这个指数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化情况。这个指数也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经常参考的指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就用它来衡量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是否以加息或减息来控制美国经济的方法。这个指标在美国由劳工部每月统计一次后公布,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当这个指数上升时,显示这个地区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了,说明货币的购买力减少了。理论上对该货币不好,可能会引起这个货币的贬值。目前欧洲央行把控制通货膨胀摆在首要位置。通货膨胀却利好这个货币,假如通货膨胀受到控制,利率同时回落,该货币的利率反而会下跌。
RPI:零售物价指数。在美国,这个数据由美国商务部在每月的全国性商业调查中进行抽样调查。用现金或信用卡形式支付的零售商品均做为调查对象,包括家具,电器,超市上销售的商品和药品等,不包括服务业的消费。如果经济发展迅速,个人消费就会增加。供过于求,导致物价上升,这个指数就会上升,将为后来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该国的政府就会收紧货币政策。于是利率趋于上升,给这个国家的货币带来利好的支持。
UE:指失业率。由国家的劳工部统计,每月公布一次。各国的政府通过对全国的家庭的抽样调查,来判断这个月该国月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如果有工作意愿,却未就业的这个数字,就是失业率。这个指标是很重要的经济指标。以欧元区为例:当欧元启动时,欧盟各国的失业率在10%以上,高于美国,于是导致欧元一路下跌。在11月初,日本的失业率由5. 5%下降为5.4%,日元因此一举突破了121的关口,直至119水位
外贸平衡数字:这是衡量国于国之间的商品贸易,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一环。如果一个国家的进口总额大于出口,这就是贸易逆差,反之,就是顺差。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经常出现逆差,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的概率就会很大。因为货币贬值,就会使商品的出口的竞争力上升,反之,则看好该货币。
通货膨胀:指的是一国总体价格水平的升高和该国货币购买力的相应下降。简单地说,如果通货膨胀率为10%,价值100元的商品一年后会涨到110块,再过一年,121块,第三年,133。1元。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复加后的恶果:价格不仅每年都在上涨,而且是利滚利式地上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运用部分资产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而不是把钱简单地存在银行的根本原因。
经济学家将通货膨胀划分为两类:需求拉上型和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前者主要在一国经济中消费超过其生产能力时发生。而后者主要是因为名义工资增加或非工资因素,如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所引发。对大多数发达国家而言,3%以下的年通货膨胀率被认为是适宜的,有助于刺激生产投资。而一旦通货膨胀率过高,一国的中央银行会倾向于提高利率加以抑制。因此,只要密切关注一国定期公布的通货膨胀指标--通货膨胀率、消费者价格指数、调和消费者价格指数(欧元区主要的通胀衡量指标)等--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该国的央行是倾向于上调或下调利率,从而推断出该国货币的走势。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通货膨胀是由一些突发事件或季节性因素引起的(比如说,欧佩克大幅提高油价,或美国的冬季今年比往年要冷得多导致原油的需求大增以至于抬高总体价格水平),要想通过提高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是不太可能的。这时,央行大多会倾向于静观事态发展,而不会冒然行事。
预算赤字/盈余:体现了一国政府的收入是少于或多于政府的支出。赤字所形成的缺口通常由政府通过借贷加以弥补。该项指标对于汇率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情况下,在经济不景气甚至是衰退的时候推行赤字财政,有助于提振经济,从而有可能刺激一国货币汇率上升。不过,长期的赤字形成的巨额债务,尤其是对外债务,会使得该国政府和人民不堪重负,最后势必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而压低该国货币的汇率。 9)综合领先指标:这是用来预测经济活动的指标。以美国为例,美国商务部负责收集资料,其中包括股价,消费品新定单,平均每周的失业救济金建筑,消费者的预期,制造商的未交货定单的变动,货币供应,销售额,原材料的生产销售,厂房设备以及平均的工作周。经济学家可以通过这个指标来判断这个国家未来的经济走向。如果领先指标上升,显示该国的经济的增长,有利于该国货币的升值。如果这个指标下降,则说明该国经济有衰退迹象,对这个国家的货币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