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群体宦官,为何说明朝是他们大放异彩的朝代?

如题所述

宦官,封建王朝皇权统治下的特殊群体,他们在现代宫廷剧中一般都是以反面人物身份出现,身份卑微却阴险至极,一般人对于历史上宦官的印象也只是普通贱役,被生活所逼无奈进宫做了宦官。对于宦官的这些认识,放在任何朝代都会准确,但是放在明朝的话就有些偏颇了。


明朝宦官剧照

明朝宦官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从明初就已经开始干预明朝政治,经常派遣他们作为皇帝代表出使国外办诏书,亦或是派遣他们去全国各地考察税收、农业发展等等。明成祖朱棣时期,宦官权力不断增加,他们手握整个明朝的特务机构,负责监视文武百官与锦衣卫,从此明朝宦官就开启他们“大放异彩”的时代。

作为皇帝私人秘书,批阅奏折明朝中叶,宦官已经成为皇帝宠信的一类人群,他们掌管宫内大小事宜,同时也成为了皇帝的私人秘书。私人秘书,负责帮助皇帝批阅奏折,他们有一个专门的称呼:秉笔太监。在明朝,太监这个名词也不是所有宦官都可以用的,只有高级宦官才能够称为太监,身份卑微的只能称呼宦官。


批阅的奏折

皇帝批阅奏折,为什么需要他们帮助?明朝大臣经过科举考试层层选拔而出,这样的选拔让他们擅长写长篇大论,而且还是用“之乎者也”的口气写的长篇大论,皇帝看这些奏折往往是看了许久还完全不知道这些大臣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如果这时候奏折里面再存在一些隐晦的成语典故或者专有名词之类的词语,皇帝非看吐了不可。所以皇帝必须委派几个秉笔太监仔细研究奏折内容,然后他们把奏折内容向皇帝做简要的口头汇报。


明朝太监剧照

秉笔太监需要认真阅读和研究这些奏折,他们要有很强的耐心和花费很长时间,有时候能够研究到半夜,只为第二天在皇帝面前做出准确的汇报,这样一来皇帝只要看其中的重点内容就足够了。其实,明初朱元璋也对文武大臣的奏折进行过整治,要求他们精简内容与形式,以方便皇帝审阅,由于科举考试都需要写冗长的文章,朱元璋的治理成效不明显,大多数奏折还是繁琐冗长。


朱元璋卡通形象

内书堂:宦官接受教育专门的学校最为皇帝的私人秘书,能够看得懂百官们的奏折这需要很深的文化修养,所以明朝皇帝从小就对宦官进行培养。一般情况,在十岁左右的宦官内挑选天资聪明之人,送他们进入内书堂(特设的宦官学校)接受良好教育。

内书堂的老师则是翰林院的翰林,与外界世家子弟相比,内书堂的教育往往会超过外界。从内书堂毕业的宦官们与外庭官员一样,需要一步步升迁,才能成为秉笔太监,有些秉笔太监的文学修养有时候都能与内阁大学士文采相比,得到皇帝的宠信与重用也不是侥幸地之。


当然,皇帝对于秉笔太监的赏赐也是令人羡慕的,有时候会特赐他们飞鱼服和蟒袍,对于古人来说这是无上的光荣,他们还可以在皇城内骑马,威风程度远超每天来上朝的六部官员。但是这样威风的“炫耀”只能够在皇宫内,不能够出宫炫耀。高级宦官的生活与宫内的宫女和低级宦官相比,高级宦官的生活可谓奢侈至极。高级宦官

仰仗皇帝的宠爱,巴结他们的人自然不在少数,金钱与美女也会源源不断地进入“腰包”。也许各位有些疑问了,为什么太监需要女人呢?明朝的高级宦官确实有同居的情妇,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不只是金钱与美女,高级宦官在皇城内还可以建筑精美绝伦的住宅,还可以有大批的干儿子、侄子、外甥等等。高级宦官除了不完整的身体以外,人生也是精彩绝伦,令人羡慕不已。


掌管特务机构使其无所不知说起特务机构,历朝历代都会有这样的机构,但是明朝的特务机构最出名。明朝特务机构分为东西厂与锦衣卫,由于东厂能够监视锦衣卫,而锦衣卫无权监视东厂,而且宦官的权力滔天,锦衣卫一般都依附于这些宦官掌管的东西厂。

如果有能力的皇帝还可以控制这些宦官,比如朱元璋与朱棣,如果能力不足的话,经常会被这些宦官所左右的,比如明朝大太监魏忠贤、王振、刘瑾等等,他们都擅自修改大臣的奏折,还有什么他们不敢做的呢?他们掌握特务机构,除了皇帝之外,谁都可以监视,百官甚至连百姓的生活都在其监视范围内,说他们无所不知也是很准确的。



深受宦官祸害,整个明朝权势滔天的宦官不少,除了世界著名的郑和之外,基本都是祸国殃民之辈。由于皇帝对于外庭大臣的不信任,宦官们得以被宠信,不论是特务机构还是宫内二十四监,全国各地都有宦官的身影。

宦官们既然有如此之多的任务,人数也是不断的增长,据记载万历年间一次性收录的新宦官就有6000多人,明末宦官总数更是高达到十万多人。如此多的人,他们对于明朝社会危害也是史无前例,不仅蓄奴而且建造豪华住宅,迫害百姓、浪费钱财。换句话说,明朝的灭亡与宦官与千丝万缕的联系。

封建王朝对于宦官干预朝政都有严厉的规定,还是出现了唐朝与明朝宦官专政现象,但是明朝的宦官专政更为严重,明朝皇帝为了紧握大权,对于外庭官员自然不会多加信任,但是他们也需要有人帮助处理朝廷事务,所以明朝宦官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粉墨登场,演出了一幕幕历史“闹剧”,虽然历史给他们“大放异彩”的机会,除了郑和之外,明朝宦官好像都把这次机会用错地方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