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的小故事

如题所述

白求恩与"群众血库"

1938年6月,白求恩在五台县松岩口军区后方医院讲授输血技术。"输血"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技术,中国在大城市只有少数几家医院才能开展。在野战医疗条件下输血,是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白求恩大夫首先详细讲述了采血操作、标准血型制作、血型鉴定、配血试验、储存、运输、保管等基本知识,接着推来一名胸部外伤的患者说:"现在,我来操作,你们谁第一个献血?" "我来献。"32岁的卫生部部长叶青山挽起袖子。
验过血型,白求恩大夫让叶青山和病人头脚相反躺在床上,拿出简易输血器。带着针头的皮管连接在他们靠紧的左右两臂静脉上,皮管中间一个三通阀门,阀门上联着注射器。白求恩把阀门通向叶部长,抽拉针栓,殷红的鲜血便流入注射器,再转动阀门,血液便流入患者体内。 大家热烈鼓掌,战地输血在我军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
第二个病人推来了,白求恩主动躺在了他的身旁不容置否说:"我是O型血,抽我的。"
消息传开,边区的农会、武委会、妇救会纷纷响应,上千人报名献血,很快组成了一支150人的献血预备队。白求恩高举地称之为"群众血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6
小故事里的大时代

评《白求恩随行护士自述》

生活经验告诉我,很多关于人的描述都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只有通过不断地接触和了解,才能更加客观地去认识一个人。最初想看这本书,应该是关注的“白求恩”,想从他的随行护士的眼中,看到白求恩大夫的工作、生活另一面,让毛主席笔下的那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更加生活化、立体化一些,这样我们会形成一个关于白求恩大夫更加客观的形象。

看完本书之后可能有一点的小失望,因为关于白求恩大夫的描述并不多,书中更多讲述的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护士”琼·尤恩关于自己来中国工作的经历,以及她自己在工作中的一点感悟。从这一点来说,本书的标题或多或少有“蹭热点”的嫌疑,只是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相信白求恩大夫在天之灵也不会介意这些了。在她短短的中国行程中,有一段和白求恩大夫的共事时间,那段时间他对于白求恩大夫的描写也不是非常充分,只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那种共事的情谊还相当值得留念。在尤恩护士的描述中,白求恩大夫是一个工作狂,他对工作非常尽职尽责,而且有一种拼命的状态;尤恩护士也指出了白求恩大夫身上的不足:爱着急,不太尊重同事。从白求恩大夫和尤恩护士的对话中就能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人无完人,我们通过尤恩护士的描述看到了白求恩大夫的另一面,也达到了更客观看待一个人的目的了。

一个与中国毫不相干的女护士,为什么会千里迢迢跑到中国来支援抗日战争?历史中有很多的偶然,这种偶然也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中国之行让尤恩护士看到了与加拿大完全不同的国度和文化,通过尤恩护士的描述,我们也看到了一位国际人士对于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抗日的具体细节,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我们看了很多国内很多作家关于抗日战争的描写,对于那个时代的一些著名战役的描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阶段做出的努力和成就,但很少从一个国际视角里去看待那个年代下的中国。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资料,了解历史,掌握更多的知识,拓宽我们的思维与视角,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立足与发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