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值得一提的风云人物有哪些?

如题所述

明朝是中国古代一个有名的朝代,期间产生了许多的风云人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没有他就没有明朝,他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原名朱重八,因朱元璋在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使得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

    王守仁

朱元璋是在政治上影响最大的,那王守仁就是在思想领域的风云人物了。

王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守仁的阳明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提出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他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郑和

郑和是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因其七次下西洋而被人们所熟知。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据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 

    明朝的风云人物还有很多,开创了永乐盛世的朱棣、内阁首辅张居正、抗倭名将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还有更多的人物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13

一说起明朝值得一提的风云人物有哪些,大家一定能够想到开国之君——朱元璋,明朝第一首辅——张居正,七下西洋的郑和。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另外几个风云人物:


🔎周遇吉


周遇吉是明朝抗清名将,于1642年11月在杨柳青曾经与清军大战三天三夜。并且在李自成一路势如破竹的进军中,他是唯一一个与李自成纠缠十余日的“硬茬”。由于周遇吉的顽强抵抗,李自成一度准备放弃攻取宁武关,但他手下的将领们一再坚持,农民军因而再次对宁武关发起了猛攻,在火炮的轰击之下,关城不断坍塌,农民军冲锋的前队战死,后队马上跟进顶替,终于攻破宁武关。但是后来宁武关之战,力抗闯军,战死。追赠太保,谥忠武。


🎈李善长


《明史》评价他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前李善长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谋划了很多大事和战役,是朱元璋身边的首席智囊和谋士。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 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是呢,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但是总体来说,功大于过。他在位期间五次亲征蒙古、收复交趾、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还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与外国的交流。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第2个回答  2022-10-15

🔎明朝的风云人物很多,大部分人先想到的可能是朱元璋、朱棣、张居正这些大明顶流,所以我选择谈几个稍微冷门的。



01

🔎一、李景隆——靖难影帝

可以说如果大明没有朱祁镇,那么大明战神这个头衔就是李景隆的了。

李景隆,小字九江。

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因长兴侯耿炳文大败。李景隆奉命接替率五十万大军北伐。

靖难要图

九月,李景隆驻扎河间,朱棣让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去劝说宁王加入自己的队伍。此时,李景隆围住了北平,在北平张掖门马上守不住的时候,李景隆选择了撤退。十一月朱棣回到北平,与城内守军联合打败李景隆的大军,撤退时李景隆把物资都留下,逃到了德州。

朱允炆认为李景隆的失败是因为权柄太低,于是赐他黄钺弓,加强他的权力。

1400年,李景隆和郭英、吴杰带六十万大军再次与朱棣会战白沟河再次战败。

1402年,燕军打过长江,朱允炆命李景隆与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到燕军营地请和,表示愿意划江而治,被朱棣拒绝。不久,燕军兵至金川门。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

同年六月,燕王朱棣即位,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机之功”,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

1404年,朱棣遂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久,朱棣褫夺李景隆的爵位,但李景隆至永乐末年方才去世


02

🔎二、于谦

于谦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没错,于谦就是这首诗的作者

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叛,于谦随朱瞻基亲征。待高煦出降,宣宗让于谦数落他的罪行。朱高煦被骂得抬不起头,伏地战栗。

1449年七月,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但明英宗不听。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朱祁钰监国,于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

夺门之变时,景泰帝朱祁钰重病,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于谦没有阻止,朱祁镇恢复帝位,立即把于谦逮捕入狱,于谦被斩决


03

🔎三、海瑞——最后一位门神

海瑞

一个举人做到四品大官知名著作《治安疏》,死后获赠太子太保,而且还有谥号忠介死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家里全是破布帘子。

海瑞《治安疏》

而且海瑞最厉害的地方不仅在于他始终如一的清廉,还有他那神一般的知名度。

有一年,海瑞母亲过生日,海瑞去买了从来不去买的猪肉,这个消息直接传遍全国。要知道在只有书信没有手机的年代,一般情况下,一封信寄出去最起码要一两个月才能收到,可是海瑞买肉的消息却能在短时间内传遍全国,绝对是明朝第一的知名度了。


THE END

第3个回答  2022-10-13

      

       明朝的风云人物,我在这里介绍我比较喜欢的一位,他是当时的能臣干将,为国家,为民族的前进作出自己的贡献,他成功收复了我国宝岛台湾,他就是明末清初的名将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他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

郑成功塑像

        隆武政权灭亡后,郑成功避走金门,开始在沿海各地收兵买马,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一月,郑成功在小金门(今日金门县烈屿乡),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1649年(清顺治六年,永历三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永历帝即册封其为“延平王”(郡王),从此亦有人称成功为“郑延平”。(清顺治六年,永历三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打击闽南清军外,沿路还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

        1650年(清顺治七年,永历四年)六月,郑成功军队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攻打潮州,后郝尚引清军入城以抵抗郑军,郑军围困潮州城三月攻不下、士气开始低落,又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围退回闽南。

        1651年(清顺治八年,永历五年)下半年,郑军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市)等地战斗,获得了磁灶战役、钱山战役和小盈岭战役的胜利,克复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张名振等人皆来投靠,使郑军的声势愈形高涨。

      1652年(清顺治九年,永历六年)农历正月,清海澄守将赫文兴向郑成功投降。于是清朝派遣陈锦率大军前往救援,两军于江东桥展开大战。郑成功对对闽南地形较为熟识,不久之后便攻下了长泰,攻克长泰之后,郑成功集结大军进攻漳州府城,将之层层包围。于崇武大败清军,取得崇武战役的胜利。


        1653年(清顺治十年,永历七年)农历五月,清军两度大败后,顺治帝敕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成功不接受。八月,双方与泉州府安平报恩寺内议和,郑军得以休兵筹措粮饷,稍事整顿。十一月,顺治帝再度敕封,并承诺给予一府(泉州府)之地安置兵将,郑成功仍不接受。

       自从1647年(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一月在小金门起兵抗清后,郑军转战浙、闽、粤等行省东南沿海,多次帮助明朝宗室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郑成功决定听从何斌之建议收复由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的台湾岛。1661年4月(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农历三月),郑成功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横渡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荷兰大员长官揆一投降条约上签了字。在十二月二十日向郑成功屈服,揆一率领残敌五百人狼狈退出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图

        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突然暴病而亡,年仅38岁,儿子郑经嗣位。 最初安葬于台南州仔尾,后迁葬于故乡南安的覆船山。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延平王祠   位于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10-13

    明朝,一个有骨气的王朝,外敌入侵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明朝虽然最后灭亡了,但明朝从未降过。接下来说说我心目中的明朝风云人物。

1、徐达,明朝第一开国功臣。

    作为同老朱打江山的众多将领中的一个,徐达有着自己特有的军事才能,可以说老朱家的江山有一半是徐达打下来的。他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这场战役,朱元璋登上皇帝位之后,徐达出任中书右丞相。等到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老朱下达了进攻的命令。于是徐达挥师由山东向河南进军,攻占汴梁。自此明军占领大都,元王朝被推翻,就此灭亡。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2、民族英雄戚继光

    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被称为倭寇收割机。戚继光在练兵排阵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创造出的“鸳鸯阵”,变化多端,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被称为千古不朽的豪杰。

3、于谦

    虽然他是一个文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北京保卫战时,如果没有于谦力挽狂澜,明朝必败。正如当年明月所说:于谦是独一无二的,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在这个污浊的世界里,他光明磊落地走完了一生。他不需要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任何人的证明。

4、圣人王阳明

    王阳明不仅仅是在思想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在军事上同样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平定江西之时,他亲自率领精锐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战斗结束后,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盗贼,斩杀两千多人。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在王圣人一系列的操作之后,宁王战败被俘,宁王的叛乱仅仅历时35天便宣告结束。

     以上是我心目中觉得明朝的风云人物,当然名将还有很多,也正是有了他们,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强盛而有骨气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