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问题一:厥阴是什么意思 厥阴在汉语中为多义词,在中医中指穴位名、一种疾病,经脉,也是九月和十月的代称。
意思是阴气发展到最后阶段,开始向阳的方面转化。有时指足厥阴,有时指手厥阴,有时为手足厥阴合称。《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王冰注:“厥阴者,肝之脉。”《素问・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张志聪注:“厥阴之气,为心主之包络。”
《灵枢・阴阳系日月》:“此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按:十二月与足之左右各六经相合,七、八两月为少阴,十一、十二两月为太阴,九、十两月于其间为阴气交会之时,故称厥阴。

问题二:厥阴中厥的意思 【词语】 厥阴
【全拼】: 【jué yīn 】
【释义】: 1.中医学名词。经脉名称之一。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的过程。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参阅《素问.至真要大论》,又《阴阳离合论》。); 2.中医学名词。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咳嗽胸闷等。参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中医学名词。六经病之一。厥阴病为阴阳消长p邪正进退的重要关键,常出现寒热错杂的症候。上热下寒者,有消渴,胸脘部灼热疼痛,饥而不欲食,下利,吐蛔等证。厥热胜复者,可预测病情的进退,厥多热少为病进,厥少热多为病退。参阅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问题三:风中厥阴是什么意思 没有这个词吧,应该是“厥阴中风”或者“厥阴风木”。
厥阴:在内经是这么说的,“两阴交尽也”。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把人体的循环过程,看做阳生长收藏的循环过程,那么,这个厥阴,就是藏与生的之间,偏向于生。我们以前有一句话,叫:“冬至一阳升,夏至一阴生”,这个冬至一阳生,指的就是这个由藏到生的过程,阴的潜藏功能发挥到了最后,到子时一阳发动,生意萌发。这个在周易上,用一个地雷复卦描述。
厥阴风木:好比草木抽芽破土而出的状态。在人体,土就是脾胃,风木之气要破土而出好比风气上顶要从脾胃中穿过。这种情况,脾胃肯定不会舒服,出现食欲下降,消化吸收不好等情况。所以讲土克木,就是这种状态。
厥阴中风:出《伤寒论・厥阴病篇》。指厥阴肝经感受风邪而为病的证候。
以上均为百度。

问题四:中医的小儿厥阴是什么意思 对《伤寒论》小儿厥阴病,历来争论颇多,有千古疑案之称。厥阴的一切病理都来自于阳气变化,由生理可以逆推病理。厥阴从中气少阳相火,阳春肝木生太阳夏热心火,这是生理。伤寒传至厥阴,阳气受伤,这是病理。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所谓“逆春气”,是指春应温而不温,反为寒也,使厥阴少阳生阳之气虚衰而肝气不治。《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中医的小儿厥阴症:尺寸俱微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微缓者,囊必不缩。若外证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候。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者,此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烦也,此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即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治久痢。如对你有帮助,希望你纳或点赞!祝你开心快乐!

问题五:厥阴厥证是什么意思? 按照比较专业的解释是:外感病末期,阴液亏耗,阳热极盛,阳郁不能外达,以四肢厥逆,面红目赤,胸腹灼热,口渴烦躁,舌红苔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证候。

问题六:什么是厥阴 厥阴是一条经络。有时指足厥阴,有时指手厥阴,有时为手足厥阴合称。《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王冰注:“厥阴者,肝之脉。”《素问・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张志聪注:“厥阴之气,为心主之包络。”
也有指气候:指厥阴风木。大寒节气,当阴极之时,故称厥阴。厥者,极也。《素问・五运行大论》:“巳亥之上,厥阴主之。”

问题七: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是什么意思呀 双五行这里的“五行”是指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木、火、土、金、水。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双五行穴位是指人体脚部的五个穴位:至阴穴(五行属金)、涌泉穴(木)、里内庭穴(水)、睡眠穴(火)、太冲穴(土)。因为左右足部各有这五个穴位,所以称之为双五行穴位。 适应症疲劳,失眠,精神不振,暗斑,内分泌失调等治疗方法穴位 *** 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保健 *** ;以经络穴位 *** 为主,其手法渗透力强,可以放松肌肉、解除疲劳、调节人体机能,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延年益寿之功效。双穴位按压是指通过外力对足部的至阴穴(五行属金)、涌泉穴(木)、里内庭穴(水)、睡眠穴(火)、太冲穴(土)施加不同的按压力,通过对这几个穴位的按压,解除疲劳,调节身体机能等作用。注意事项足部的穴位是人体学位分布最多的地方, *** 足底穴位位需要对足部穴位非常熟悉, *** 的强度和学位的掌控非常重要,不是每个穴位都需要大力的按压才有效果,需要根据不同的穴位,施加不同大小的外力,对症施压,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原理万物土中生,人要接地气,力从地起,气从足生,通风纳气,五气生循,穿经走脉,最是养生。双五行穴位按压支撑力 *** 理论就是以“纳气走穴,五行相生,同频共振”的独特人体足部养生祛病理论。《黄帝内经》有记载:足部五行穴与人体三阴三阳关系的论注: 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晴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阳明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为里,少阳为表,故厥阴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隐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厥阴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太冲穴:五行属土。位于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主要治疗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黄帝内经》曰女子二七十四岁,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女子七七四十九岁,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失眠穴:五行属火。失眠穴,经外穴名。顾名思义,即为治疗失眠的穴位。位于足底跟部,当足底中线与内、外踝尖连线相交处,即脚跟的中心处。里内庭穴:五行属水。此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

问题八: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厥阴 少阴 真正含义是什么?高人解答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属于里。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御病邪侵袭的功能。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以区别。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表实证无汗则因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而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 阳明是正邪斗争的极期,主要反映胃肠病变。多由太阳病治疗失误,邪热内传入里,伤津化燥而燥结成实所致,或因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成。根据证候特点的不同,阳明病证有阳明经证和腑证之分。阳明经证系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大汗出,大热,大渴而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生津,方如白虎汤。若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便成阳明腑证,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日晡(下午3~5时)潮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表现,又可有腹满疼痛拒按,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而见烦躁,谵语,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热攻下,可选用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 多由太阳病发展而来,亦有初起即为少阳病证者。此时邪气尚存而正气已伤,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间。如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便寒热交替出现,所谓“寒热往来”。因而少阳病的特点是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之里证,而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少阳经气不利、胆气犯胃、气机不畅之症。故治法不若太阳病解表可愈和阳明病“清”、“下”可痊,而须和解少阳,即一面祛病邪,一面扶正气,方如小柴胡汤。
太阴病证 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太阴病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致,或因脾阳素虚,寒邪直中太阴,以致寒湿内阻,脾之运化功能失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