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五十一|社会心理学之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这本书可以视为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先生其代表作品《社会心理学》四分之一内容观点的节选汇编,它并不是全书完整的内容,而且它还删除了原著中那些繁杂又枯燥的学术案例,这也许对于那些坚持原典主义者是无法接受的事。

不过,这对于我们这类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大好事,因为它一方面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体验过程中是较为轻松流畅的,另一方面,它能够让读者快速获得本书的核心要点。

那么,对于本书的思想要旨,在个人看来,就是如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去认知自我,至于内容的划分,可以直接根据译者的划分,切分成“自我概念”、“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自尊”、“自我服务偏见”、“自我表现五个方面,并根据这五大方面,分别从不同维度一一具体剖析。

第一个方面,自我概念。对于自我概念,首先,需要理解的一个维度是心理图式。何为心理图式,即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换而言之,就是我们透过大脑处理加工外界与自己行为相关的信息,并最终形成某种既定的认识。举个例子而言,比如我喜欢阅读,那么我在日常生活中一系列阅读的行为过程,最终会在我大脑里塑造出一个阅读者的自我形象,那么这个心理图式,会导致自己在人际关系中会格外留心或者注意对方的阅读。

第二个维度是自我参照。所谓自我参照,就是把自己倾向于把自己看成世界的核心,比如:我们在回忆往事时,往往容易记起的是跟自己相关的信息,而忽视与遗忘跟自己无关的信息,又比如,在某个喧闹的场合,当别人提到你的名字时,你会很容易就听到的。所以,从这个维度来理解,有些时候,我们会在某件事中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自己地责任会特别大之类的,其实,这很有可能是自我参照给自己带来的假象认识。

第三个维度是可能的自我。所谓可能的自我,就是理想中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有时会激励现实中的自我不断发展。

第四个维度是决定自我概念的社会因素。它大体有六大要素:我们扮演的角色;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我们和别人的比较;我们的成功与失败;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周围的文化。

第一个要素,我们扮演的角色。在社会关系中,我们不得不或者也是很自觉的扮演某些角色,比如:学生。当自己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趋向于自然而然了之后,那么,我们对于自己基于这一角色扮演下所表达的语言越来越确信,以至于不惜找出充足的论证来论证,到最后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永远只活在自己扮演的角色里。

第二个要素,社会认同,指的就是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会与自己所处社会里某一群体的大众认识相同,它既定义了我们的社会身份,也让我们对自己这一社会身份之外的身份产生排斥,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地主与农民。

第三个要素,社会比较,也就是有了与其他人的对比,我们才会形成对自我高,矮,胖,瘦等自我认知。第四个要素,日常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比如做了一件自己能够胜任而且最终成功的事情,我们也会产生一种自我认知,反之亦然。第五个要素,其他人的评价,我们是根据自己呈现在别人面前的样子来感知自我。

第六个要素,就是周围文化了。不同的文化环境可能塑造出不同的自我,比如:在集体主意下塑造的相互依赖关系,在个人主意下塑造的独立平等关系,前者,可能比较在意透过外界的评价系统来审视自己,后者,可能比较在意,内在的评价系统来审视自己。

第五个维度,就是自我认识。这里也有三个要素,预测行为,预测感觉,自我分析的智慧与错觉。第一个要素,无论我们自己预测自己的行为时,还是预测别人的行为,都会不自觉的犯错,但往往不自知。

第二个要素,在预测感觉时,我们往往会高估情绪事件的持久性影响以及低估自己内在心理防御免疫系统的复原力,比如:自己失恋了,很痛苦,觉得自己一辈子都会痛苦下去,其实,过了几天,或者大哭一顿后,该怎么活,还是怎么活,就是典型代表。

第三个要素,在自我分析时的智慧或者错觉。我们觉得只要自我反思,找出原因,就不会错了,但在心理学家看来,值得注意的是控制自己做某一行为的心理过程与自己解释自己做某一行为的心理过程是不一样的,而且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会倾向理解或者描述那些比较容易的事情,但事实上这些事情或许并没有人们所忽视的事情重要。这些,都是自我认识过程中以及最终形成自我意识概念时的局限性所在。

第二个方面,有意识的自我控制。理解这个方面,首先研究第一个要素,自我效能。所谓自我效能,就是自己能够去设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够完成,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效能高,来自于成功的体验,也就是干成的事越多,比如:减肥,读书,自我效能就越高。

第二个要素,控制点。无论是外部控制点(运气),还是内部控制点(实力),其来自于我们对某一事件的解释风格,也就是自己怎么理解这件事,怎么归因的,决定了自己的控制点在哪。

第三个要素,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所谓习得性无助,也就是自己在某个高压环境下,已经无力反抗了,已经习惯了,即便给自己机会,也不想把握了。这意味着,个人对自己所处环境要具有一定的控制权,否则,就会很容易陷入到习得性无助。

而自我决定,有时提供过多的自我选择反倒让个体无法决定,而且很有意思的人们对无法后悔作出对决定的满意度居然对可以后悔作出决定的满意度高,也就是说,无法反悔,让人们心里感觉还好些。

第三个方面,自尊。之前,我也一直跟人提倡要自尊,可没想到自尊,居然也有其阴暗一面。在这里,主要举了高自尊以及低自尊的阴暗面。对于高自尊的人,在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会觉得别人和自己一样失败,而且还会觉得自己优越于别人,以维持自我价值。他们在遭遇到社会威胁时,通常会以报力打压或者毒舌进行人身攻击。

对于低自尊的人,他们也有过度焦虑,过度孤独,自卑等行为及思维观念,而且他们往往会带着有色眼镜,只盯着别人最坏的地方看,而且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等等。

那么正常自尊水平的人是什么状态呢?他们往往将自尊建立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基础上,或者说是建立自我能力,品质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分数、外貌、金钱或别人的赞美之上,他们无须迫切成为别人注意力的焦点,也无须只能透过批评指责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第四个方面,自我服务偏见。所谓自我服务偏见,就是指在论及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时,往往会不自觉的美化自我。我们可以透过以下几个维度,更进一步具体剖析。第一个维度,对积极与消极事件的解释。当我们成功做成某件事情时,我们往往将其归结为自己的实力或者能力,而失败的时候,往往会归结为运气或者环境。又或者在承担家庭责任时,受自我服务偏见,双方总会认为自己承担的责任比对方多。

还有就是在与人客观或者主观比较中,也会产生自我服务偏见,比如:会自认为自己在环境方面比别人花更多时间,精力,金钱关心,实际上很有可能并非如此,只是自己觉得。那么,人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我们自身要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第二个维度,盲目乐观。所谓盲目乐观,就是指自己过度高估自己的能力,以至于自己从来不去料想事实若不如自己所料时,该采取何等措施以实现坏的后果控制者。如果这样,这还不如,那种所谓的防御性悲观者,就是古语所言居安思危者,不过,最好的方式还是二者综合,既能够乐观的看到希望,也能悲观地切中利害。

第三个维度,虚假普遍性与虚假独特性。所谓虚假普遍性,就是总是以为别人也是和自己这样想的或者行动的。比如:自己撒谎了,会觉得别人不也撒谎么?其实,这种虚假普遍性的问题在于,从有限的样本出发,以自己的信息为主体归纳而得出的结论。正是因为信息有限,所以就将自己的观点或者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

而且最麻烦的是,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往往与自己思维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相近的人做朋友,这样也可能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建立在虚假普遍性之上。

而所谓虚假独特性,就是自己做成一件事时,往往会高估自己某一项能力是在群体中是极为出色的,别人是难以企及的或者总会高估自己某个想法是在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等等。

第四个维度,深究自我服务偏见之成因。前文自然提及这跟维护自身形象有关,可是人为什么要以提升自我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呢?一种解释是认为我们比较容易加工以及处理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还有一种解释,跟人的自尊水平有关,无论是过度高估自己的信念的高自尊水平,还是低自尊水平,不得不要透过各种形式途径提升自我价值感,都将构成自我服务偏见。

第五个维度,自我服务偏见还会造成哪些后果?有的研究发现,在群体中如果人们普遍存在自我服务偏见,那么这个组织很容易就解散。再有,就是会造成傲慢或者虚伪的谦逊。所谓虚伪的谦逊,就是表面上认为大家很棒,实际上在心里认为自己优于大众。而真正的谦逊是它一方面让人们为自己的专长而欣喜,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认可他人的专长。

第五个方面,自我实现。对于自我实现,需要理解的第一个维度,还是前文提及的虚伪的谦逊。除了前文提及的自我服务偏见之外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会担心获胜后遇到危险。比如:所谓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第二个维度,自我防碍。所谓自我妨碍,就是自己会给自己前进的道路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设置障碍。为什么要设置,这是为了达成自我保护。更具体地而言,这样做,一方面如果自己在设置重重障碍下,自己最终倘若失败了,那么自己归因就可以归在障碍上,自己依然可以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任。另一方面,如果自己在设置重重障碍下,自己成功了,那么这样一来又能提升自我形象了。比如:高考前一天晚上的疯狂。

第三个维度,低自我监控与高自我监控。所谓高自我监控,就是看起来是一个内心毫无自我原则的人,能够不断根据社会外界环境做自我调整,就像变色龙,或者所谓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那种。而低自我监控,就是那种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世界,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而正常的群体就大概在这两端之间。

行文至此,已接近尾声。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我们总是在周边观众中表演,但大多时候却浑然不知,不过现在看来,倒是可以透过社会心理学提供的系列工具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处在群体社会中的自我。

最后,借用书中引用的哲学家帕斯卡尔的一句话:“任何一个单独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因为世界是复杂的。任何一个真理如果脱离了和它互补的真理,就只能算是部分真理而已。”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