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太监改姓秦、赵、高,这是为什么?

如题所述

乾隆皇帝为太监改的这几个姓都是在警醒自己。

秦则是取自秦始皇嬴政的秦。

他用这个姓氏提醒自己不要像秦始皇那样昏庸无道,暴虐无常,但是同时又希望自己能够像秦始皇那样取得一定的成绩,虽然乾隆皇帝没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但同样希望这个朝代能在自己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再无战事,能够创造出一个大清盛世来。

而赵、高这两个姓则是由秦始皇身边的那个指鹿为马的宦官赵高而来。

赵高能够指鹿为马就可见他有一定的能力,但是他也是非常奸诈狡猾的,而秦始皇的许多错误决定都是在赵高的挑拨下做出的,陷害了许多忠良。

乾隆皇帝为太监改姓赵、高,则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轻信小人,尤其是宦官不能给他们太多实权,正所谓“亲贤臣,远小人”,不要犯下像秦始皇那样的错误,做一个明辨是非的明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0

乾隆皇帝是清朝比较勤政的一位皇帝,和爷爷康熙一起创下了“康乾盛世”,乾隆皇帝之所以为太监改姓,最主要的是以史为鉴,给自己以警惕,具体可以解释如下:

如果我们看过秦始皇或者大秦帝国都了解秦朝末年,作为宦官的赵高干政以至于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而乾隆皇帝位为太监改姓秦、赵、高也是怕太监干政,秦代表秦朝、赵和高就是代表太监的赵高。在大清律里面后宫不能干政,但是后宫容易防得住太监却是难防,明朝的东厂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乾隆皇帝身处大清朝的中早期,经历了康熙皇帝的宽政,雍正皇帝的酷严以后,怎么能把整个国家治理好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俗语有云:“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所以,作为乾隆皇帝想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除了处理好政务以外,还要以史为鉴,防止太监干政甚至是乱权,因此,把太监的姓氏改为秦、赵和高。

第2个回答  2017-12-25

清世祖顺治皇帝鉴于明朝阉宦之祸,既立铁牌于交泰殿(皇帝与妃嫔起居的地方),警戒内廷太监不得干预政事。

铁牌上内容如下:

“顺治十年六月二十九日,谕内院: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结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结,不许假弟侄等人名色置买田产,因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其在外官员,亦不许与内官互相交结。如有内外交结者,同官觉举,院部察奏,科道纠参,审实一并正法。防禁既严,庶革前弊。仍明谕中外,以见朕酌用寺人之意。内院即传谕该衙门遵行。著刊刻满、汉字告示,自王以下及官吏军民人等咸宜知悉。”

清朝规定,内廷太监官秩不得过四品,隶属内务府总管,岁时谒见,如同清朝堂司制,有监督、管理之义。

乾隆初年,内廷太监均为秦、赵、高三姓,高宗乾隆借此三字以警示内廷太监也。

秦姓太监都是前明遗留下来的旧人,偶有过失,惩罚尤其严苛。

乾隆年间,有叫做高云的侍从,只是稍稍干涉了政事,即遵世祖顺治的圣旨,立时磔死(凌迟处死)。

乾隆宠臣和坤颇能体悟乾隆之意,一体力行。一次,内监背地里直接呼叫梁文定名讳,和珅听到,愤然道:“梁为朝廷辅臣,汝辈安可轻之!”立即命杖责数十棍,并向梁文定叩头谢罪。

后来,内务府总管大臣多由僚属骤然升迁,又无重臣兼领,而敬事房总管大多资历深厚、权势较重,因此,大多与内务府总管大臣分庭抗礼,也就不复存在统辖、隶属之制。

后来,安德海、李莲英之流权势喧天、混乱朝纲,与此制度的衰落有很大的关系。

1、<span class=bjh-a data-bjh-src=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5852944945342698 data-bjh-type=news data-bjh-nid=9986569927168233899 data-bjh-article-id=1585852944945342698>清朝一重臣不善逢迎太监,被套路,丢掉官职!</span>

2、<span class=bjh-a data-bjh-src=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84054011038421151 data-bjh-type=news data-bjh-nid=8547095015787917349 data-bjh-article-id=1584054011038421151>汉武帝男宠韩嫣为何被太后赐死,皇帝也救不了?</span>

第3个回答  2019-06-07
秦桧 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