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

如题所述

胶州秧歌是山东省胶州市地区的传统舞蹈。

一、胶州秧歌简介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当地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的汉族民俗舞蹈之一,属于三大秧歌之一。

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多年相传改进,到1863年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形式。

二、艺术形式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

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

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

胶州秧歌的所获荣誉和文化遗产

1、所获荣誉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但胶州秧歌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

2、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剧现存的曲牌、剧本和民间表演的四方连续形式的演出形式,是研究中国戏剧从宋辽金至元杂剧演变过程的活标本,这些形式在我国其它地区已不存在了。

这些珍贵的艺术形式已超过胶州秧歌剧本身的价值,胶州秧歌剧的存在,应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现存最早的戏剧雏形表演形式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