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昆长堤 翻译

如题所述

【译文】苏州到昆山县共六十里,都是浅水而没有陆路,百姓都苦于往来涉水,很久就想要筑长堤。不过苏州到处都是水乡,没有地方取土。嘉佑年间,有人建议,在水中用粗竹席和干草做成墙,排立两行,相距三尺。在离墙六丈的地方,又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道墙。

捞起水中淤泥填实到竹席墙中间,等淤泥干了,就用水车汲去两道墙中间的积水,墙中间六丈宽的地方都是泥土了。保留它的一半作为堤基,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出的土用来筑堤。每三四里就修一座桥,来沟通南北的水流。不久堤就修好了,至今还给予人们交通之便。

【出处】《苏昆长堤·梦溪笔谈》——宋·沈括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佑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刍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

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即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扩展资料

1、《苏昆长堤·梦溪笔谈》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梦溪笔谈》是宋朝的沈括所着的笔记体著作,故事说明做事要因地制宜,不要死板,要根据事情本身的特点解决问题的启示。

2、《苏昆长堤·梦溪笔谈》作者介绍

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

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其代表作《梦溪笔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
泽国,无处求土。嘉佑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蘧刍癗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蘧蒢中,候干,则以水车畎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译文:苏州距离昆山县共六十里,都是浅水,没有陆地,百姓对来来往往从水里走过去感到很不方便.久而久之就想要造堤,但是苏州四周都是沼泽,没有地方去寻找土.宋仁宗嘉佑年间,有人献计,就在水中用芦荻干草做墙,种在两边,相距三尺;离墙六丈的地方又做一堵墙,做法和前两墙相同。把水中的淤泥沥干,塞在干草中,等干了以后,用水车除去两墙之间原来的水,墙与墙之间都是泥土,留一半做为长堤的基础,挖另一半做河渠,把挖出来的土拿来筑堤。每三、四里筑一座桥,以打通南北的水上通道。 不久长堤完成,到现在还造福着当地的人们。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