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庄子》散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我需要的是答案
不需要怎么了解这些
我这是帮我朋友找答案

哈哈~这个语文课有学过~!偶这里有现成的资料哦^-^
如果不满意就补充问题~我再把别的发上来^-^

庄子介绍: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 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1989年秋,中外学者云集于蒙城,举行了全国首届庄子学术研讨会。

庄子哲学的后世影响和后世对庄子哲学的改造:

司马谈司马迁父子
汉初尚黄老,言老而不言庄,庄子寂寞无响又数百年。� 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学者作《淮南子》,及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作《史记》,成哀时期又有刘向刘歆父子编录天下遗书,著《别录》、《七略》,都在不同程度上接触过《庄子》。不过接触都是出于历史性的史事追述和史籍整理。就目前史料看,全汉四百年中,一般学者士大夫言道家时称引庄子或老庄并称的,只有三几处而已。�
一是汉初的贾谊。《史记•屈原贾谊列传》载,贾谊能"诵诗属书",又与晁错一起"明申商",又"颇通诸子百家之书"。贾谊在长沙作《鵩鸟赋》,其中"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一段,出《庄子•大宗师》。�
二是西汉后期的严君平。《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蜀有严君平,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严周即庄周,避东汉明帝刘庄讳改庄为严。�
三是西汉末年的班嗣。《汉书•叙传》载,班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四是东汉初期的马融。马融为东汉大儒,弟子如卢植、郑玄也都是著名的儒家大师,但马融又能"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当时称为"通儒"。《后汉书•马融传》:"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其中"左手据天下之图"一句,出《庄子•让王》。�
汉人读庄的记载不多,而在学术方面,除了刘安、司马氏父子和刘氏父子出于特殊的著述体例的需要之外,基本是一片空白。陈澧《东塾读书记》说:"自汉兴黄老之学盛行,文景因之以致治。至汉末祖尚玄虚,于是始变黄老而称老庄。陈寿《魏志•王粲传》末言:嵇康好言老庄。老庄并称实始于此。即以注二家者而论,为《老子》解义者,邻氏、傅氏、徐氏、河上公、刘向、毋丘望之、严遵等皆西汉以前人也,无有言及《庄子》者。注《庄子》,实自晋议郎清河崔巽始,而向秀、司马彪、郭象、李颐等继之。"所以,终汉之世,庄子寂寞无响四百年。�
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汉武帝建元、元封年间仕为太史令。司马谈悯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因著《六家要指》,其中论道家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这一思想来源于老子。老子"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既是抽象哲学上的,又是政治理论上的,司马谈在这里主要以其作为政治理论而加引用。又说道家"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这一思想也源于老子,但又是后来黄老道德形名家所特别强调之处。又说"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这一思想本出于形名家,与法家形名家"循名责实,参伍不失"一致,其中也具有鲜明的政治实用性。又说"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这一思想源于老子的长生久视,属于道家的旁枝,在道家的本体论哲学和政治理论两部分内容之外,属于较为次要的部分。又引文说:"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这一句出于《鬼谷子》。总起来说,司马谈对道家学说的阐述,是承袭老子哲学中具有政治倾向的部分,将老子改造、发展为战国黄老道德之术和形名法术之学以及汉初新道家的道家。这个道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司马谈在六家总论中所说的"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即把道家以及所有六家都看作是一种政治理论。在这一点上司马谈与韩非一样,其对待道家中庄子一派的态度,就是因其社会政治主张上的软弱无措,而将庄子排除在道家之外,排除在六家之外,甚至于无需如同荀子那样把庄子放在被批评的范围之内。�
司马迁作《史记》,对当时黄老无为的社会风尚十分重视,因此被班固说成是"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所记庄子的思想事迹,也是包含有几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认为庄子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对老子的直接继承。司马迁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传赞中又说:"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认为庄子学说的核心是老子,是老子的道德思想和自然思想,这是十分正确的。战国时期的学者对于百家学说往往是学无所主,无所不窥,衡量当时学者的流派渊源归属,必须是以他的逻辑、概念和思想体系为标准,而不能依其学自哪一门派。所以韩非、李斯师事荀子,而未能独守儒学;孟子私淑孔子,荀子集百家大成,却可以是儒家大师。庄子生非老子同时,居非老子同乡,却能够归本老子,成为老子道家哲学的正宗继承和与老子并列的早期道家大师。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从庄子的学说内容而非庄子的学无所不窥上看,可知庄子的思想是来源于对老子的直接继承,而不是取之于后世经过改造的黄老道德之术。司马迁说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与他论称齐稷下学派慎到、田骈四人的"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及论称申不害、韩非的"学本黄老"、"归本黄老",严格地划清"老子"与"黄老"之间的区别,是有着重要的用意的。
其二,指出《庄子》书中以寓言、空语为主的特点。认为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庄子行文多寓言虚语,这是事实,在这一点上他确实不同于老子和其他诸子。但是庄子行文中的寓言、讠叔诡,是出于阐述弘大、深闳的道的需要,是出于天下沈浊不可与庄语的不得不然。庄子因此在逻辑、抽象思辨和语言文学上都有高于诸子之处。司马迁说庄子大抵率寓言,空语无事实,不似有贬意,但也确无褒意,看来是没有理解道家正言若反的独到特色。
其三,认为庄子也在诸子不同的学说流派之间的互非互绌之列。说庄子"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实际上,所谓诋訿孔子剽剥儒墨,都是庄子旁支余绪,并不是庄子学说的主体。但是这种相互抵距的做法一向为社会所敏感,往往成为好事者之口实,往往能遮蔽真象,使事态流于极端。为此庄子曾极论说:"名者公器也,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司马迁就正是十分不满、不解于汉初学术流派间的互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观点,所以他记述了庄子非孔非墨的内容,并且说这是"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不过这样一来,司马迁也就没有能进一步理解庄子在抽象思辨上超越个性、超越儒墨的重要之处。在列举《庄子》篇目时,也就不能理解如《齐物论》、《大宗师》、《秋水》、《知北游》等诸篇的价值,而只列举了《渔父》、《盗跖》、《胠箧》等比较次要的篇目。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所引用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一语,也并见于《盗跖》、《胠箧》二篇。
其四,对诸子的记载和评价,侧重于史实,侧重于其实用和社会政治实践上的价值。所以司马迁虽了解庄子多寓言空语,仍然从《庄子》书中择取了楚威王厚币迎庄子为相的一段,以表明庄子的真实事迹和为人。而在庄子思想的政治实践方面,则直言"其言光洋自恣以适已,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强调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及历史在现实中的借鉴作用,强调思想理论的实践实用价值,这是司马迁所具有的"良史"和真正大思想家的优秀品质。
司马迁从政治实践的方面评价诸子,认为不甚实用,难以行于当世的共有二人,一是庄子,一是孟子,都很公允,极有见识。司马迁说庄子"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这一句话验之以千百年中庄子的承传遇合,竟无一例外。庄子身后,荀子和司马迁是最能评价庄子的二个人,荀子见出了庄子不知人,司马迁见出了他的政治实践上的无所可取。不过,司马迁也没能从正面枳极肯定庄子在抽象思辨上的价值和水平,在这方面,他又同荀子一样有着十分可惜的一处遗憾。�
张京华(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14
庄子介绍: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 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唐天宝元年(742年),玄宗皇帝颁布沼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历代均有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其著作数百种,近年又有《庄子白话》、《庄子现代版》等问世。1989年秋,中外学者云集于蒙城,举行了全国首届庄子学术研讨会。

庄子哲学的后世影响和后世对庄子哲学的改造:

司马谈司马迁父子
汉初尚黄老,言老而不言庄,庄子寂寞无响又数百年。� 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学者作《淮南子》,及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作《史记》,成哀时期又有刘向刘歆父子编录天下遗书,著《别录》、《七略》,都在不同程度上接触过《庄子》。不过接触都是出于历史性的史事追述和史籍整理。就目前史料看,全汉四百年中,一般学者士大夫言道家时称引庄子或老庄并称的,只有三几处而已。�
一是汉初的贾谊。《史记•屈原贾谊列传》载,贾谊能"诵诗属书",又与晁错一起"明申商",又"颇通诸子百家之书"。贾谊在长沙作《鵩鸟赋》,其中"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一段,出《庄子•大宗师》。�
二是西汉后期的严君平。《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蜀有严君平,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严周即庄周,避东汉明帝刘庄讳改庄为严。�
三是西汉末年的班嗣。《汉书•叙传》载,班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四是东汉初期的马融。马融为东汉大儒,弟子如卢植、郑玄也都是著名的儒家大师,但马融又能"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当时称为"通儒"。《后汉书•马融传》:"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其中"左手据天下之图"一句,出《庄子•让王》。�
汉人读庄的记载不多,而在学术方面,除了刘安、司马氏父子和刘氏父子出于特殊的著述体例的需要之外,基本是一片空白。陈澧《东塾读书记》说:"自汉兴黄老之学盛行,文景因之以致治。至汉末祖尚玄虚,于是始变黄老而称老庄。陈寿《魏志•王粲传》末言:嵇康好言老庄。老庄并称实始于此。即以注二家者而论,为《老子》解义者,邻氏、傅氏、徐氏、河上公、刘向、毋丘望之、严遵等皆西汉以前人也,无有言及《庄子》者。注《庄子》,实自晋议郎清河崔巽始,而向秀、司马彪、郭象、李颐等继之。"所以,终汉之世,庄子寂寞无响四百年。�
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汉武帝建元、元封年间仕为太史令。司马谈悯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因著《六家要指》,其中论道家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这一思想来源于老子。老子"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既是抽象哲学上的,又是政治理论上的,司马谈在这里主要以其作为政治理论而加引用。又说道家"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这一思想也源于老子,但又是后来黄老道德形名家所特别强调之处。又说"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这一思想本出于形名家,与法家形名家"循名责实,参伍不失"一致,其中也具有鲜明的政治实用性。又说"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这一思想源于老子的长生久视,属于道家的旁枝,在道家的本体论哲学和政治理论两部分内容之外,属于较为次要的部分。又引文说:"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这一句出于《鬼谷子》。总起来说,司马谈对道家学说的阐述,是承袭老子哲学中具有政治倾向的部分,将老子改造、发展为战国黄老道德之术和形名法术之学以及汉初新道家的道家。这个道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司马谈在六家总论中所说的"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即把道家以及所有六家都看作是一种政治理论。在这一点上司马谈与韩非一样,其对待道家中庄子一派的态度,就是因其社会政治主张上的软弱无措,而将庄子排除在道家之外,排除在六家之外,甚至于无需如同荀子那样把庄子放在被批评的范围之内。�
司马迁作《史记》,对当时黄老无为的社会风尚十分重视,因此被班固说成是"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所记庄子的思想事迹,也是包含有几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认为庄子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对老子的直接继承。司马迁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传赞中又说:"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认为庄子学说的核心是老子,是老子的道德思想和自然思想,这是十分正确的。战国时期的学者对于百家学说往往是学无所主,无所不窥,衡量当时学者的流派渊源归属,必须是以他的逻辑、概念和思想体系为标准,而不能依其学自哪一门派。所以韩非、李斯师事荀子,而未能独守儒学;孟子私淑孔子,荀子集百家大成,却可以是儒家大师。庄子生非老子同时,居非老子同乡,却能够归本老子,成为老子道家哲学的正宗继承和与老子并列的早期道家大师。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从庄子的学说内容而非庄子的学无所不窥上看,可知庄子的思想是来源于对老子的直接继承,而不是取之于后世经过改造的黄老道德之术。司马迁说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与他论称齐稷下学派慎到、田骈四人的"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及论称申不害、韩非的"学本黄老"、"归本黄老",严格地划清"老子"与"黄老"之间的区别,是有着重要的用意的。
其二,指出《庄子》书中以寓言、空语为主的特点。认为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庄子行文多寓言虚语,这是事实,在这一点上他确实不同于老子和其他诸子。但是庄子行文中的寓言、讠叔诡,是出于阐述弘大、深闳的道的需要,是出于天下沈浊不可与庄语的不得不然。庄子因此在逻辑、抽象思辨和语言文学上都有高于诸子之处。司马迁说庄子大抵率寓言,空语无事实,不似有贬意,但也确无褒意,看来是没有理解道家正言若反的独到特色。
其三,认为庄子也在诸子不同的学说流派之间的互非互绌之列。说庄子"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实际上,所谓诋訿孔子剽剥儒墨,都是庄子旁支余绪,并不是庄子学说的主体。但是这种相互抵距的做法一向为社会所敏感,往往成为好事者之口实,往往能遮蔽真象,使事态流于极端。为此庄子曾极论说:"名者公器也,只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司马迁就正是十分不满、不解于汉初学术流派间的互绌,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观点,所以他记述了庄子非孔非墨的内容,并且说这是"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不过这样一来,司马迁也就没有能进一步理解庄子在抽象思辨上超越个性、超越儒墨的重要之处。在列举《庄子》篇目时,也就不能理解如《齐物论》、《大宗师》、《秋水》、《知北游》等诸篇的价值,而只列举了《渔父》、《盗跖》、《胠箧》等比较次要的篇目。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所引用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一语,也并见于《盗跖》、《胠箧》二篇。
其四,对诸子的记载和评价,侧重于史实,侧重于其实用和社会政治实践上的价值。所以司马迁虽了解庄子多寓言空语,仍然从《庄子》书中择取了楚威王厚币迎庄子为相的一段,以表明庄子的真实事迹和为人。而在庄子思想的政治实践方面,则直言"其言光洋自恣以适已,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强调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及历史在现实中的借鉴作用,强调思想理论的实践实用价值,这是司马迁所具有的"良史"和真正大思想家的优秀品质。
司马迁从政治实践的方面评价诸子,认为不甚实用,难以行于当世的共有二人,一是庄子,一是孟子,都很公允,极有见识。司马迁说庄子"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这一句话验之以千百年中庄子的承传遇合,竟无一例外。庄子身后,荀子和司马迁是最能评价庄子的二个人,荀子见出了庄子不知人,司马迁见出了他的政治实践上的无所可取。不过,司马迁也没能从正面枳极肯定庄子在抽象思辨上的价值和水平,在这方面,他又同荀子一样有着十分可惜的一处遗憾。�
张京华(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庄子》,我国散文篇的瑰宝。着部著作不仅是部优美的散文,还是一部哲理深刻的哲理书。其以独特的出世思想而成为道教的经典。这部散文的中心思想体现于通篇。你只要随便拿一篇文章就可以领会到其精神要旨。在《庄子》33篇每一篇都有可读性。像逍遥游更是千古绝篇。
庄子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劝世人出世,不必执着,以无为而应有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12-14
现在的回家作业都弄上来找咯~哈哈哈哈
第4个回答  2006-12-12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