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叛乱是不是被逼的成分比较多,还是性格使然呢?

如题所述

朱棣(1360~1424)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母李姓,封碽妃,其实是个高丽人,明人沈玄华在《敬礼南郡奉天殿纪实十四韵》中有言:高后配在天,御幄神所栖。众妃作东行,一妃独在西。成祖重所生,嫔德莫敢齐。因此,当代史学家基本认同朱棣的生母确为李氏。由此可见,朱棣非嫡非长,几无机会于储君。

但是到了1392年,事情起了新变化,太子朱标在巡视关中返回南京后因风寒病逝。朱标作为嫡长子,很早就被立为太子,师从大儒宋濂,温文儒雅,宅心仁厚,上察百官,下体民情,在众多皇子中也享有极高威望,深得太祖喜爱。

朱标死后,朱元璋遵照历代法制,按嫡长子不在而立嫡长孙的原则,册立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1377年出生,吕后所生,为朱标次子,因长子早逝,允炆为长。朱元璋立嫡长孙为储君,他希望在皇位继承上为后世树立一个正确原则,从此杜绝将来在此问题上带来的纷争。1398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时年二十一岁。

朱允炆继位后,以三位儒家师傅为心腹,他们是黄子澄,齐泰,方孝孺,彼时,黄子澄为兵部尚书,齐泰为翰林学士,方孝孺为翰林侍讲,并参与国家政事。

朱元璋生前信不过外人,已将前朝功臣屠戮殆净,却大封二十五个儿子为藩王,镇守边塞与各地,各路藩王皆手握重兵,实力日趋壮大,对中央皇权的威胁就与日俱增,为消除威胁,加强中央集权,在黄子澄与齐泰的策划下,建文帝决定削藩,而对具有雄心壮志的朱棣来说,当然不能坐以待毙。

诚然,朱棣造侄子的反,一方面是削藩引起,另一方面则是朱棣的天生伟略,以及他的重要谋士姚广孝积极策划有关。

姚广孝,苏州人,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1375年,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太祖皇帝召入京师,马皇后病逝后,太祖挑选高僧随侍诸王,姚广孝得僧录司推荐,随侍燕王朱棣,姚广孝对朱棣说,大王骨相非常,英武盖世,若能让我跟随大王,必奉大王一顶白帽子戴,王字上面一个白,就是皇字。

姚广孝早年遇一相士袁拱,袁拱对其说,看你的三角眼,如同病虎一般,虽穿着僧衣,眉宇之间有肃杀之气,必是刘秉忠之流,不出十年,和尚当遇明君。

建文帝登基伊始,便实行削藩政策,一年内五个藩王被取消藩国,朱棣境遇不妙,姚广孝劝朱棣起兵,朱棣说,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姚广孝说,臣只知道天道,不知道百姓。为使朱棣下决心,姚广孝将袁拱请进燕王府,据明史记载,朱棣乔装打扮成普通军士,混迹与队伍之中 ,袁拱一眼便认出了有帝王之相的朱棣,对朱棣相曰: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必登大宝之位。

当然朱棣起兵除了以上几个原因,其自身的能力也是决定性因素,朱棣是朱元璋二十五儿子之中唯一一个能带兵打仗的皇子,如果他不具备这个能力,恐怕他也是不敢对抗朝廷。

朱元璋一死,藩王林立,强人环伺,彼时形式,与刘邦死后的西汉王朝一样,削与不削,藩王都有造反的可能,建文帝削藩是没有错的,毕竟此一时彼一时,但是却严重违背了朱元璋建立藩王制度与宗法体制的初衷,藩王的作用如朱元璋所言,乾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建文帝削藩,给了朱棣起兵最好的口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2
朱棣之所以要发动“靖难之役”,是被逼迫的缘故。
本来朱棣一直好好地做他的藩王,并没有想过要造反。但是朱允炆一上台,就开始削藩。他一连削掉了周、齐、湘、代、岷五位藩王,还把这些藩王们囚禁起来,让他们连正常的平民生活都不可能过。其中,湘王受不住凌辱,甚至自焚而死。
第2个回答  2020-10-21
在我看来是被逼的成分比较多。首先要了解到人物经历,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朱元璋封地就藩为燕王。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而朱允炆是朱棣的侄子,而朱允炆继位后就实行了削藩 ,然后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
从人物经历来看,朱棣会由于削藩将被朱允炆杀害,虽然朱棣本身也有实力。个人观点是被逼的成分较多。
第3个回答  2020-10-21
我觉得是被逼的,因为他一开始只是有想法,但是并没有去行动,后面是因为生命受到威胁才造反的。
第4个回答  2020-10-21
性格使然。像朱棣这样的人,是心里有想法和志向的人。当然里面有被逼的成分,但是如果他没有能力的话,估计也就没有人逼他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