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各个年龄段叫什么

如题所述

男子形容年龄的古代称谓如下:

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

1岁:牙牙。

2岁:孩提。

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

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

10岁:幼学、外傅之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舞夕之年。

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

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

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

40岁:不惑(不惑之年)。

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

88岁:米寿。

90岁:上寿、鲐背。

99岁:白寿。

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

年龄的古代称谓来历: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另外,我们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7-25

古代男子各个年龄段的称谓相当丰富,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也体现了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尊重与期待。以下是根据权威来源整理的古代男子各个年龄段的常见称谓:

一、婴幼儿及童年时期

1.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出自《列子·天瑞》。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也可泛指幼儿时期。

3.童龀:8岁,指人的儿童幼年时期,古代儿童换牙时期。

4.九龄:9岁,亦可指长寿,但更多用于指九岁。

二、青少年时期

1.舞勺之年:13~15岁,古代儿童学文舞的年龄段。出自《礼记·内则》。

2.束发、成童、志学: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也是古代男子初入学的年龄。

3.舞象之年:15~20岁,是古代男子学习武舞和射御等技艺的时期。出自《礼记·内则》。

4.弱冠: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三、中年时期

1.而立之年:30岁,指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处世原则。语出《论语·为政》。

2.不惑之年:40岁,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应该对生活没有疑惑。同样出自《论语·为政》。

3.知天命、艾、半百:50岁,这个年龄的人应该顺应天命,即知晓世事发展的规律。这些称谓均源于古代对人生阶段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四、老年时期

1.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60岁,六十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生命里程碑,标志着一个人进入了老年阶段。

2.古稀之年:70岁,意指人到了七十岁已经很少见,应该珍惜余下的时光。出自杜甫《曲江二首》。

3.耄耋之年:80~90岁,泛指老年人,特别是那些非常高龄的老人。语出曹操《对酒》。

4.鲐背之年:90岁,指老人高寿,背部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

5.期颐之年:100岁,指活到百岁之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语出《礼记·曲礼上》。

以上称谓不仅是对古代男子各个年龄段的简单划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哲学和生命价值观的体现。这些称谓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人生观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