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婚年龄一般是多少?

如题所述

在法律规定中晚婚年龄并没有规定在多少周岁。
国家现在正在大力支持计划生育政策和控制人口上升,晚婚也是重要内容的其中一项,男年满二十五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年龄和法定年龄相比没有法律限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被鼓励的。条件符合晚婚的双方在法定婚假基础增加一周,工资、奖金照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19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但是,《婚姻法》没有晚婚年龄的规定。只是现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男年满二十五周岁、女年满二十三周岁的初婚为晚婚。
  对于晚婚的假期,是有具体规定的:
1、按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可享受3天婚假。
2、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的,根据当地《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可享受晚婚假10-30天不等,目前部分省份已取消了晚婚假。
3、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视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4、在探亲假(探父母)期间结婚的,不另给假期。
5、婚假的请假时间是连续不间断的假期,包含双休日的时间。
6、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不能享受晚婚假。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现在已经放开了二孩政策,所以晚婚假期也已经取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七条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第2个回答  2022-01-19
晚婚晚育政策是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晚婚就是在法定最低婚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的基础上,适当推迟实际结婚年龄。法定最低婚龄是婚姻法规定的最低结婚年龄,并不是必须结婚的年龄界限。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迟于法定婚龄3年以上者,即为晚婚。晚育是指适当推迟妇女婚后的初育年龄。在一般情况下,结婚是生育的前提,但是生育行为并不一定与结婚行为同时发生。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女女在24周岁以上生育者,即为晚育。
第3个回答  2022-01-19
男年满二十五周岁、女年满二十三周岁的初婚为晚婚。晚婚年龄与法定婚龄不同,晚婚不具有强制性的,而只是鼓励性、提倡性的结婚年龄,法定结婚年龄则具有强制性。民法典已经取消了晚婚的规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六条 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
第一千零四十七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男女晚婚,可以享受10-20天不等的晚婚假期,要是结婚双方不在同意个城市且路程比较远的话,还可以享受路程假期的,但是要是再婚人士,可以享受三天假期,但是没有晚婚假期。

  不过各个地方的婚假都是不尽相同的,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晚婚假期,而在近些年,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浙江、宁夏等几个省份已经取消了晚婚假期,在产假以及陪产假期等方面也作出了一定调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1-19
晚婚:确切地说是指命主心智成熟,心胸坦荡,迎接婚姻时的不纠结,不计较。晚婚指的不是年龄,而更多的是时机,机遇成熟后完成终身大事。

通常正常人的成熟,包括两个指标: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

生理年龄:

生理年龄就是指人到某一时序年龄时生理和其功能所反映出来的水平,即与一定时序年龄相对应的生理及其功能的表现程度。

心理年龄:

①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以思维和语言为核心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

②个体构成意识活动的独特心理组织系统。划分自然年龄时期有许多种, 一般分为三个时期:出生到19岁是未成熟期, 20岁到59岁是成熟期, 60岁以上是衰老期。处于同一自然年龄时期的个体, 其心理成熟或衰老的状况, 是不完全一致的, 即处于未成熟期的少年可能心理已很成熟, 有些自然年龄已进入成熟期的个体并不一定已进入心理的成熟期。古代研究命理的先哲们,不会以心理年龄来区分,代替的惯用词:晚婚。我们也看到了,从20岁到59岁,都列在了成熟期之内。言简意赅地说,有的人活的明白的早,有的人心智成熟晚,到了50岁后才活明白。

所以站在算命学出发,那就是桃花引动。遇到合适的人,谁也不想晚婚,顺理成章就结婚了,遇不到合适的人,那就独善其身吧。